
宋一欣 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理事、資深證券法律師
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浙江省杭州市的注冊企業,主要經營范圍:鋼結構工程的制作、安裝;地基與基礎施工;專項工程設計。2003年11月1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簡稱“杭蕭鋼構”,交易代碼600477。
這家本來并不顯眼的企業,在今年二三月份以來,居然成為媒體關注、股民關注和管理層關注的“三關注”公司。由于杭蕭鋼構公司聲稱獲得了安哥拉安居家園建設工程的344億元的天價合同,被媒體廣泛質疑其真實性和可履行性;由于這項天價合同簽訂情況被提前泄露,杭蕭鋼構股票從2月12日起出現了十多個漲停板,增幅驚人,從原來3元多的股價一下子躍升至19元多,漲幅高達651%,成為股市的大熱門股而被市場熱炒、莊家追捧;其中可能存在信息披露違規嫌疑,也可能存在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的違法嫌疑,因此被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做出說明,并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如果查出其有問題,則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外乎下面幾個方面:
其一,違反信息披露規則。如果天價合同簽訂情況被提前泄露的質疑成立,那么,就有可能違反信息披露規則。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同時向所有投資者公開披露信息。在境內、外市場發行證券及其衍生品種并上市的公司在境外市場披露的信息,應當同時在境內市場披露。”
其二,虛假陳述。如果杭蕭鋼構公司簽訂的天價合同,的確如媒體和市場質疑的那樣,其真實性與可履行性存在問題,那么,就有可能構成虛假陳述行為。
其三,內幕交易。如果杭蕭鋼構股票劇烈波動,系內幕人員利用內幕信息從事證券交易所得,那么,就有可能構成內幕交易行為。
其四,操縱市場。如果杭蕭鋼構股票劇烈波動,系有關單位和個人操縱股票價格所致,那么,這有可能構成操縱股價行為。
《證券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縱證券市場:(一)單獨或者通過合謀,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二)與他人串通,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相互進行證券交易,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三)在自己實際控制的賬戶之間進行證券交易,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證券交易量;(四)以其他手段操縱證券市場。
根據《證券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有關規定,如果杭蕭鋼構公司存在虛假陳述,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只要有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就可以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在這過程中,有關單位或個人存在內幕交易和操縱股價的,根據《證券法》,權益受損的投資者也可以依法要求民事賠償。
歸納起來,股民對杭蕭鋼構事件的態度有四:一是希望監管部門應當依法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二是有的人認為監管的反應速度太慢,以至有了十多個漲停板才介入;三是認為新聞媒體質疑過當,擔心處理得不好會影響浙江板塊的其他股票;四是有些帖子講的話明顯是被困的莊家或其槍手,生怕說有問題會使杭蕭鋼構股價繼續下跌而無法解套。

下面僅是我個人對杭蕭鋼構事件中反映出的問題的一些看法。
在杭蕭鋼構事件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部門也正在抓緊查處。我們拭目以待中國證監會的調查結論或處理意見,也相信監管部門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不過,無論如何,從這家民營企業的發展和中國企業走向海外計,調查的結果應當盡快公布。
在我看來,杭蕭鋼構公司方面,應該不會是虛假陳述行為,因為344億元天價合同還是具有真實性的,這一點至少可以從海爾向中基公司采購電器、中基公司向杭蕭鋼構公司支付款項、杭蕭鋼構公司向海外發貨的側面證明。只要不存在虛假陳述行為,天價合同能得到履行,那么,杭蕭鋼構股票還將是市場追捧的好股票。
但上述尚不足以否認杭蕭鋼構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可能存在的欠缺,例如,2月12日杭蕭鋼構公司內部會議是否存在信息泄密問題?四、五次對天價合同的擠牙膏式地表態,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問題?雖然不能把所有股價提前反應當成違法違規行為,但在天價合同面前,杭蕭鋼構公司是否盡了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的責任?
現在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是否存在內幕交易?是否存在由內幕交易連帶產生的操縱股價行為?這個內幕交易中,是否有杭蕭鋼構公司高管人員參與?這是市場所關心的,也是監管部門正在查處的,當然,查處的結論需要證據,從證券法執法的角度,查處操縱股價相對容易,而查處內幕交易比較難,這就是為什么從中國證監會成立以來,查處后處罰或制裁的操縱股價案件有幾十起,內幕交易案件只有十余起的原因。在牛市中,投機資金為了利潤最大化是有可能出現內幕交易行為、操縱股價行為,這本身既觸犯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影響了市場的監管秩序,對有關違法違規者,監管部門應當予以堅決查處和處理。至少,對市場反映強烈的杭蕭鋼構股價在短短10個交易日內暴漲159%的現象、長江證券旗下兩家證券營業部在特定時段內交易過于活躍的現象,應當有個明確的法律交代。
在杭蕭鋼構事件中,監管部門的監管也的確存在反應相對遲緩的問題,如果反應再快一點,這十幾個漲停板可以減少一些,某些“先知先覺”的投機資金就沒有那么容易撤退了,監管機構調查了十多天,居然無聲無息地在4月2日讓杭蕭鋼構股票復了牌,復牌的結果使股價又一次漲停,到了4月4日便只得在盤中叫停并公告“立案調查”,這樣做,如果將來查出有問題,中間追漲的投資者則必虧哉。
新聞媒體對經濟現象提出質疑,這是新聞媒體的權利,在證券市場中,的確由于新聞媒體揭露,使監管部門查處了不少大的違法違規案件,如銀廣夏案、鄭百文案等。當然,也不排除存在有些媒體質疑不當、表述不夠客觀的可能性,如果有的話,也應當實事求是地及時修正。一般來說,財經媒體對財經新聞的把握相對是比較嚴謹的,這當中有個事實確切的問題,畢竟,財經新聞不會是明星的八卦新聞,財經記者也不會是狗仔隊,故財經新聞隨意性較少。從公司的角度,如果出現媒體質疑不當、表述不夠客觀的情況,盡快依據事實進行溝通才是上策,這是一種公共關系。
編輯: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