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浦東新區曹路鎮,仿佛走到了上海城市的邊緣,陡地天空變得空曠,鱗次櫛比的水泥森林消失了,繁華的街景推到了遙遠的背后,寂寥中深深地呼吸,依然感覺到了與這座城市同步發展的前景與艱難。
發展的機遇給了上海的每一塊土地,曹路也不例外,擁有4.6萬本地人口的曹路鎮,幾年內陡增了6.3萬人左右的外來務工人員,這些來滬人員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有24104人,占來滬人員總數的38.4%。
然而,就是在這樣巨大的人力資源背后,由于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不安定因素也由此產生,大大增加了曹路政府平安建設的成本。據統計,去年上半年,來滬人員違法犯罪占犯罪總人數70%左右,而來滬青少年中被處理的違法犯罪人就有502人,25歲以下受治安處罰的有173人,占來滬人員違法犯罪總數的34.4%。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如潮水般地涌入,當年那些背著行囊走進上海的青年男女,現已步入不惑之年,他們的下一代,也已長成青少年,和貧困的家鄉相比,都市生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經濟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但是,依靠打工謀生的他們,很多仍不能花精力和財力對他們的子女進行教育投資,他們的子女以及新進入上海謀生的青少年仍然屬于文化層次低、法制觀念淡薄、勞動技能差的邊緣人群。
2005年12月5日,浦東新區在曹路鎮先行試點的“來滬青少年快速服務通道”應運而生。這是本市第一個接受來滬青少年需求,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城市的新的探索。“快速服務通道”旨在尊重來滬青少年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暢通來滬青少年與政府職能部門的訴求渠道,完善對來滬人員的管理與服務。
《曹路鎮預防和減少來滬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實施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本次試點以生活、工作、學習在曹路鎮域內的25周歲以下非上海市戶籍青少年為服務主體。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廣泛開展預防和減少來滬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積極探索融服務和管理于一體的工作新方法,進一步理順和完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為關心愛護來滬青少年、有效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提供有力保障,形成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經驗”。
阿貴擺起了水果攤
那天,天空布滿陰霾,阿貴的心情也和這天氣一樣不爽。
隨父母從安徽一個小山村到上海已有些年頭,那時候他還小,只知道父親每天出去找工作,很晚才回家,住的地方比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搬了幾次家后,才在曹路鎮的一個村里定居下來。
他沒有讀多少書,小學也沒有畢業。一是父母打工錢不多,吃用開銷付房租后,所剩不多了;二是他對讀書興趣不高,雖然同學們都是務工人員的子女,大家腳碰腳(滬語,意思是差不多),但是,中學念完,進高中、大學,沒有上海戶籍有什么用?三是他認為沒有文化,一樣可以活到老,他的父母不都是沒有念過多少書的人嗎?他們也不都和其他人一樣,結婚、生子、賺錢?雖然條件艱苦些,可也活得滿滋潤。
于是,已經到了18歲的阿貴既無學歷也無技能,整天無所事事。他沒有上海同齡人中的朋友,他只能和一些家鄉來滬務工的孩子們混在一起。一次過節,阿貴為了表現自己的哥們義氣,出頭幫助同鄉人與外鄉人打架斗毆,被派出所治安拘留。
青少年事務社工小徐了解了阿貴的情況后,對他展開了幫教工作。接觸是從聊天開始,小徐從聊天中知道了這位安徽籍小伙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對未來的憧憬。
小徐友善的態度,誠懇的語言以及學識,令阿貴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感覺,他才比我大幾歲呀,他怎么會懂那么多東西,阿貴的自卑和不服氣在內心斗爭著,這是阿貴在真正意義上接觸和面對上海人,他開始參加由小徐安排的曹路青少年中心的活動,更多地接觸了上海的青少年,他有了上海人中的朋友。
有一次交談,阿貴坦誠地說:“在上海幾乎沒有上海人特別是政府里的人主動來關注我們。”“盡管我們在上海的時間也不算短了,但我們對上海的了解很少,對上海人了解更少。一方面缺少這樣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沒有途徑。”阿貴的一番肺腑之言道出來滬青少年的心里話,這是現實,也正是我們對來滬青少年工作要解決和正在解決的問題。
“快速服務通道”的建立,就是讓來滬青少年通過“親青熱線”、“親青信箱”等渠道表達他們的需求,一旦了解了他們的需求后,曹路青少年社工經過分析、分類轉介,政府相關的職能部門承接需求,為他們提供提高學歷、職業技能培訓、法制培訓等服務。然后,于一周內將處理結果反饋給快速通道。
阿貴在社工和他大哥的幫助下,選擇曹路鎮陽光苑小區,擺起了一個水果攤,每天早上8點30分到晚上18點,從此,水果攤上有了阿貴歡快的身影,新年到了,他也不歇攤,照常營業。團區委關心沒有回老家過年的來滬青少年,給他們發放了一張50元錢的電話卡,阿貴就用這張電話卡給老家打了電話,向親屬問候新年。
真的是我錯了嗎?
曹路鎮有一條老街叫龔路老街,幾十年過去了,不變的仍是老街,變的是多了一些游戲娛樂場所。
施蘭2005年元月從河南農村來滬打工,人地兩生的姑娘在大都市轉悠了兩個月后,于3月份來到曹路,經人介紹進了老街一家游戲廳干起了看管門面的活。
1988年10月才出生的施蘭,今年19歲。2005年的9月22日,她被公安機關作為賭博場所的負責人處以治安拘留十天的處罰。
接受過處罰后,她十分沮喪,思前想后始終沒有弄明白自己錯在那里,違反了什么規定。她認為自己是幫人看店,正當工作,當初進店時,連這家游戲廳的老板是誰也不清楚。
青少年社工介入了對她的幫教,多次上門與她交流,電話聯系進行溝通,原本性格開朗的施蘭很快接受了社工。
“作為一名來滬打工的青年,除了要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外,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你看管的游戲廳內出現了賭博行為,你說,應不應該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施蘭語塞了,是啊,政府有明文規定的,我怎么就……“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
社工姐姐送了一些法律常識書籍給她,讓她對照相關的法律條文和政府規章檢查一下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應該接受處罰。
幾天后,社工姐姐又找她交流:“你有沒有想過,游戲廳的老板為什么讓你看管門面?”“一個人出門在外,要有自我保護意識,要學會保護自己,特別是女青年。”社工姐姐的一番話,解開了施蘭心中的疑惑,施蘭的心情比原來要好多了。
之后,施蘭積極參加由社工組織的地區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通過社工的牽線搭橋,她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她要進行技能培訓,然后尋找合適的工作。
我會用手機與你們溝通
在曹路鎮青少年事務社工站的宣傳欄上畫著一棵心愿樹,上面貼著來滬青少年的一個個心愿,“我希望有一份如意的工作,使自己的家人過著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每個人都有一顆美麗的心靈”,一個QQ為463322609的來滬青少年的心愿是:“希望在上海能有所成績,天天開開心心,認識好多上海的朋友”。我仔細看著每一個人的心愿,大多是希望有一份滿意的工作,能做出成績,向家鄉的父老鄉親有個交待:兒女在上海沒有給你們丟臉,我們會交給你們一份滿意的答卷。
“快速服務通道”為來滬青少年心愿的實現提供了機遇,也為來滬青少年融入上海的文化和文明創造了條件。社工孫麗娟告訴我,建立了快速服務通道后,我們與來滬青少年的溝通多了,能很快了解他們的需求。
來滬青少年小海未滿18歲,因盜竊犯罪被派出所抓獲。檢察院因他違法后能自首并主動賠償損失而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社工將他帶回了曹路。
小海從小隨父母到上海,在上海長大,曾就讀于金橋中學,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對小海的教育管理,小海學習成績不好,經常混跡網吧。在網吧認識了一個朋友,說免費讓他上網。不久,朋友就讓他去做一些小事情,他不好意思拒絕,后來,又讓他去偷學校的電腦,就這樣,小海跌進了泥潭。
初次接觸,小海始終背對著社工不開口,無法進行交流,社工就用手機發短信給他進行溝通,并經常和他一起玩五子棋、下軍棋,每周二在陽光苑小區見面,接觸多了,小海發現與社工交朋友很開心,也很安全,他說:“我突然發現上海人很可愛。我今后再也不去網吧了,也不會用原來的QQ號碼了。”現在他已開始做機床學徒工,工作也許是辛苦,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內心十分充實,他對社工說:“……沒有休息日,沒有固定的時間來見你們了,不過,我會用手機及時和你們溝通,一旦有了休息日,我就來找你們。”言語間透露出的戀戀不舍,表明青少年社工與來滬青少年間相互建立了一種真誠的信任和友誼。而這種真誠和友誼真是通過快速服務來體現,我想,快速服務通道是一條建立文明紐帶的陽光通道,傳遞理解和友愛,傳遞平等與信任,營造一種來滬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避免再度發生今年3月發生在上海市江寧路上的那樣一起自助銀行兇殺案,該案4名犯罪嫌疑人均不到20歲,行兇者年僅15歲,都是來滬青少年。
城市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管理的規范和發展,近幾年來,上海對來滬人員管理理念已逐步從單純的管理轉變到寓服務于管理之中,就上海人來說,人們不再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為上海的發展作出貢獻的“外鄉人”,人們也逐漸把關愛的目光投射到年輕的一代身上,平等地善待他們,期望著他們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上海的文明中來。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