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信息化和工業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有多種解釋,本文不求形成統一的解釋,只想把握信息化和工業化兩方面的核心內容,以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信息化是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互相促進的動態過程。信息產業化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形成的信息技術產業化、信息服務產業化、信息內容產業化。產業信息化是指信息產業外的其他產業和社會部門的設計、生產和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和接受信息服務的過程。這里的產業主要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就工業化而言:狹義工業化是指工業(制造業及機械生產)或第二產業的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或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的過程。廣義工業化不僅包括工業本身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而且包括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還包括城市化等更加廣泛的內容,甚至是指整個經濟的現代化過程。本文以廣義工業化的定義為基準,研究分析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現機制。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信息化和工業化既有緊密聯系, 又有明顯的區別。就工業化和信息化之間的聯系而言,二者是基礎和對基礎的改進關系;就區別而言,工業化與信息化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社會發展過程。工業化的核心是發展大規模高效率的制造業,并以此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向社會提供豐富的物質產品。信息化的主要目標不是信息設備制造業的發展,而是提高社會各領域信息技術利用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從而提高社會各領域生產、服務、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信息化也不僅僅是以信息設備制造業帶動其他產業的進步,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化發展要求,同時也推動信息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從工業化的角度看,信息化是工業化在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技術條件下的一種新形態,而不是對工業化的替代。信息化作為一種策略,是因為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信息技術為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這種互動的狀態是信息化的源泉。
(一)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
工業化總是利用當時的先進條件。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來看,蒸汽機、電力到自動化,無一例外都主導了當時工業發展方向。當前,信息技術已成為后發國家、地區實現工業化強大動力,信息化也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
(二)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
工業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首先,信息化的推進需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包括高速寬帶信息網絡、移動通信網絡等建設) ,發展信息技術設備,實施重大的信息應用工程 (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基礎國情信息工程等) ,生產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設備和電子產品等,這一切都不能沒有鋼鐵、機械、汽車、儀器儀表、建筑、電力等傳統工業的支撐作后盾,也不能沒有農業、消費品工業以及商業、交通運輸業等其他傳統產業為從事信息化事業的人員供應生活用品和消費服務。其次,進行信息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搞信息基礎設施要投資,建信息工程項目要投資,辦信息產業和企業也要投資。信息產業既是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又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工業化的發展為信息化積累了資金,傳統產業給新興的信息產業以資金支持,特別是通過工業化形成的資本市場及其金融創新,替信息化所需資金開拓了多種投融資渠道。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發展空間。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主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信息產業成長壯大為支撐的。盡管信息產業兼有制造業與服務業以及兩者的融合,是個龐大的產業群體,可為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提供一個產業內部市場,形成信息經濟的內循環。但它不能沒有更大的外循環,必須向工業化所造就的強大傳統產業,包括農業、采掘業、建筑業、其他非信息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去尋找產業外部市場,以擴大自己的應用領域、營銷范圍和市場容量。信息產業是為其他產業服務的產業,工業化為信息產業營造了服務對象。
(三)信息化是工業化的推動引擎
首先,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使傳統產業煥發新機。傳統的食品加工業、煤炭采掘業、鋼鐵冶煉業、石機器制造業等,在研究、開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采用信息技術、信息系統、信息網絡,以改進技術、重組流程、整合資源,使傳統產業煥發青春,“夕陽產業朝陽化”。工業化把制造業變成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而信息化則進一步使制造業現代化、智能化。其次,發展信息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這是一個新興的戰略產業,它的出現和發展,不但改變了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高級化,而且還通過對其他產業服務,提高他們的信息化程度,從速度型、粗放型的發展轉向效益型、集約型的發展。再次,信息化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污染、增加商機。這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尤為明顯。信息化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等,有利于企業提高工作效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等。
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現機制
工業化過程的重點是農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逐漸下降,而以工業為中心的非農部門所占比重逐漸上升的經濟結構變化過程。衡量工業化的主要指標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水平三個方面。信息化能否帶動工業化的關鍵就看信息化是否能夠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降低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如果能夠,說明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反之,則不能。當然信息化作用的發揮也有賴于其他因素的配合,比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提高第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也有賴于城鎮建設和戶口制度的完善等,并且它們是互相促進的。
信息化全面作用于構成社會的三大主體:公眾、企業和政府,而在帶動工業化戰略中企業是戰略核心和主題,公眾和政府更多是這一戰略有效推進的環境。信息化對國民經濟主體帶動可以從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個方面來分析:在傳統產業為信息產業提供資金、人才的同時傳統產業由于自身競爭的需要而對信息產業產生更多需求,從而信息技術、信息服務、信息內容不斷產業化,信息產業得到發展。不斷發展的信息產業反過來為傳統產業提供更好的裝備、技術和服務,從而使傳統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結構高級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競爭力更強、企業規模擴大、產值增加、就業也增加。在信息產業和傳統產業的互動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都會得到發展。
農業進行信息化的改造,可以從科技信息服務、購銷信息服務到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等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使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工業在經過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的改造和信息化后,其競爭力會大大加強,規模大,產值增長強勁,同時拉動城鎮化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這樣,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都接受了信息化改造,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人均國內產值增加;農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農業人口在總勞動人口中的比重持續下降;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城市化水平提高。上述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如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5%以下農業就業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降到20%以下,就可以認為基本完成了工業化,而且是以信息化來支撐的新型的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