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主體功能區劃的理念,從現有開發密度和強度、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潛力等方面入手,設計指標評價體系,提出狀態空間法、相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模型可作為省域功能區劃的評價方法,從而實現對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功能定位。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 現有開發密度 資源環境承載力 發展潛力
一、引言
未來20年,是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由于區域之間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差異較大,客觀上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更有針對性、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和績效評價體系。所謂主體功能區界定為基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狀況,確定的具有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空間單元。省域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空間單元和行政組織單元,探討其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方法,對于區域發展和空間規劃都有重大的意義。
二、省域主體功能區劃的指導原則
推進形成省域主體功能區,不僅要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內涵,堅持集約利用資源、統籌區域發展,局部服從全局,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等基本原則,還需要從基本省情出發,確定合適的區劃單元,適度突破行政區限制。
(一) 以縣級單位為省域主體功能區劃的基本單元
對于一個省份來講,以市為基本單元進行劃分,空間過大,無法體現劃分主體功能區的基本目的。如果以鄉鎮為基本單元進行劃分,由于鄉鎮政府擁有的權限、職能、手段相對較少,特別是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非常有限,制定主體功能區劃及分類政策的實施難以保障。因此,從主體功能區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看,省域主體功能區劃應選擇以縣級單位為基本單元,對于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的地區,則可以以鄉鎮作為基本劃分單元。
市區由于其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較大,資源環境承壓系數較高,不再按照區邊界進行劃分,可歸類為優化開發地區。原則上基本農田、礦產資源豐富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地區確定為限制開發地區,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確定為禁止開發地區。
(二)適度突破行政區
我國地區經濟是一個以行政區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分割在短時期內很難消除。在實際操作中,跨行政區劃分主體功能區存在如何實施和依靠誰來實施配套政策的問題。因此,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托現有的行政區劃,照顧到現有的行政區邊界。在一些局部區域,特別是重要交通線、聯系緊密產業區域、大江大河流域等地區,可以適度打破行政區界限,構建跨行政區的主體功能區,從總體上保障主體功能區的順利實施。
三、主體功能區劃的指標體系設計
(一) 指標體系
確立主體功能區劃的標準需要構建一套簡明實用的指標體系作為支撐。指標的選擇除遵循共同原則(如科學性、可操作性、層次性、完備性和動態性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區域與受載體之間的互動反饋方式等因素。可以選擇能夠表示現有開發密度和強度、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潛力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標,設計三類指標體系:1.現有開發密度指標。包括單位面積人口密度、單位國土面積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等。其值越高,表明該區域開發密度越大。2.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標。反映資源環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約束程度,包括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大氣環境的凈化能力、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森林覆蓋率、生態環境敏感性、生物多樣性指數等。3.發展潛力指標。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狀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等。
(二)指標權重的處理方法
指標權重設定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的評價屬于多屬性綜合評價,各指標的權重應反映其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指標權重的確定通常采用層次分析法和頭腦風暴法。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也可以利用SPS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獲得顯著的部分因子。采用頭腦風暴法由政府、高校等各方面的專家賦值后進行相關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兩種方法相互參照,所得的結果會更準確。
(三)理想值和參照值的處理方法
在計算方法上,資源環境承載狀況同理想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偏差值作為定量描述區域承載狀況的基礎,相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評價模型也需要借助實際值和理想值(或者參照值)的比值來描述區域相對承載狀況和發展潛力的大小。因此,確定不同時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的理想狀態值顯得十分重要。通常采用問卷調查法征集有關專家、學者和政府決策者的意見,并轉化為相關的定量化數據;或者利用現有的一些國際或國內標準來確定不同時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的理想狀態,也可利用區域條件相近,但更接近可持續發展狀態的區域作為參考標準。同時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各項理想值的確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參照國家確定的標準,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適度調整。
四、省域主體功能區劃的評價方法
(一)現有開發密度評價
指標數量過多,層次過繁,必然會帶來相互間交叉和準確性下降,所以僅選擇最能反映現有開發密度的代表性指標,如人口、國土面積、生產總值等指標,計算單位國土生產總值和單位國土人口數量等指標,確定各空間單元現有的開發狀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技術反映在空間上。如現有開發密度用單位國土人口數量來反映,依據數值分布特點確定一個臨界值,將其劃分為開發密度較高和不高兩類地區,采用ArcGis軟件的地圖可視化功能,透視出單位國土人口數量在各空間單元的分布,以反映各空間單元現有開發程度。
(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自然生態環境不受危害并維系良好生態系統前提下,特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所能承載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它反映了資源環境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相互匹配與適應的關系。資源環境承載力除受區域資源環境本身狀況制約外,還受區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特點、科技水平、人口數量與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在某一階段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可作為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并可定量地揭示區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嘗試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研究,但這些研究的成果大多側重于對某些單種重要資源的承載力研究。而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較少。主體功能區劃是一項相對具體的工作,定量描述方法必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借鑒毛漢英等提出的“狀態空間法”和張正棟提出的“相對承載力” 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主體功能區劃的特點,提出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方法。
1.狀態空間評價法
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利用狀態空間法來有效地對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即利用狀態空間中的原點同系統狀態點所構成的矢量模數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 并由此得出其數學達式為:

式中RCC為資源環境承載力值,|M|為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數,Xir為區域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處于理想狀態時在狀態空間中的坐標值(i=1,2,3)。如考慮到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各要素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狀態軸的權重也不一樣,當考慮到狀態軸的權時,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wi為各主成分因子對方差的解釋率。
由于現實的區域承載狀況同狀態空間中理想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并不完全吻合,其偏差值可作為定量描述區域承載狀況的依據。區域承載狀況的計算公式為:
RCS=RCCⅹCOSθ
式中,RCS為現實區域承載狀況,RCC為資源環境承載力,θ為現實區域承載狀況矢量與該資源環境承載體組合狀態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矢量之間的夾角。根據矢量夾角公式可得:

Xia和Xib分別代表頂點在狀態空間中的坐標值,3為維數。
比較|RCS|與|RCC|的值,確定區域承載能力:如果|RCS|>|RCC|×150%,則承載能力很弱;如|RCS|>|RCC|,則承載能力較弱;如|RCS= RCC|,則承載能力減弱;如|RCS|<|RCC|,則承載能力較強。
2.相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法
空間狀態法雖然能夠對主體功能區劃基本單元的承載力進行定量描述,但是無法揭示該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所以引進相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根據全國的標準,選擇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區域或者認為資源環境承載量相對合理的省區作為參照區,根據參照區各種資源的人均擁有量或消費量、研究區域的資源存量,計算出研究區域的各類相對資源承載力,賦予權重后,得出空間單元的相對資源環境承載量。這種方法也可以直接選取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劃的標準作為參照值,劃分依據和全國標準保持一致,更加有利于貫徹落實各項配套政策。如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計算公式為:
Ic=Qp /Q1
Cy=Ic×Qy
其中: Cy 表示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Ic表示土地資源承載指數,Qy表示研究區耕地面積,Qp表示參照區人口數量,Q1 表示參照區耕地面積。
以此計算水資源、礦產資源、環境容量、資源消耗量等各項承載力指標,按照指標賦值的方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在得出綜合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通過與實際資源承載人口的比較,獲取該地區相對于參照區域的承載狀態,包括四種類型:①承載能力很弱:實際資源承載人口( P ) 大于綜合資源承載力(Cs)×150%,亦即:P-Cs×150%>0;②承載能力較弱: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 大于綜合資源承載力(Cs) ,亦即:P-Cs>0;③承載能力減弱: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 等于綜合資源承載力(Cs),亦即:P-Cs=0;④承載能力較強狀態: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 小于綜合資源承載力(Cs),亦即P-Cs<0。
(三) 發展潛力評價
區域發展潛力是指區域復合系統在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其支撐體系所具有的潛在能力。它的大小既受資源條件、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文環境的影響,也與國家政策取向、戰略選擇密切相關。
發展潛力的評價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不同地區不同時點的發展狀況可能差異很大,同一地區不同時點的發展
狀況也存在差異。對某一空間單元進行發展潛力評價和估算,建立發展潛力評價模型如下:

其中,ri表示單項指標的實際值,Ri表示單項指標的標準值,Pi表示單項指標的權重系數;Z表示區域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值,n為選定的單項指標總數。
如果Z>2,則發展潛力較大;Z>1,發展潛力很大;0.5 (四) 綜合分析評價 在明確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對各基本單元的現有開發密度、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進行分析評價,然后再綜合三個維度的狀況,對擬劃分地區進行功能定位(下表)。 五、結語 推進形成和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可以優化區域空間結構,規范開發秩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劃分主體功能區,不僅需要考慮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地質地貌、生態敏感、環境、歷史文化遺跡等本地實際,充分考慮城鎮、交通、經濟、收入、公共設施等發展因素,而且還要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計量模型等技術方法和手段,才可能形成一套規范科學的劃分主體功能區的方法和技術規范。 [參考文獻] [1]毛漢英,余丹林. 資源環境承載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討[J]. 地球科學進展, 2001,(4). [2]張正棟. 珠江流域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 2004,(6). [3]賈曉霞,楊乃定. 基于復合系統的區域發展潛力評價[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