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聚集度是對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區域分布情況的一種測度指標。不同FDI的區域聚集度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這是筆者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文章通過對全國31個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聚集度的相關指標進行具體計算,進而發現FDI的區域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FDI集聚 區域經濟增長 區域聚集度
20世紀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開始在我國有了飛速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外商直接投資(FDI)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相關研究回顧
傳統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外國直接投資僅增加了資本積累,因而只能對短期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政策性變量對經濟增長也只能產生短期作用,因此,任何鼓勵FDI的政策都是短效的。而自巴羅和薩拉伊馬丁提出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FDI同樣可以推動經濟的長期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過研究和分析,實證研究證明:FDI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FDI對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的重點是把注意力放在FDI在中國各個省份的集聚狀況與我國31個省份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上,通過具體的指標來說明FDI的集聚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產生了巨大的貢獻。
二、FDI在我國的區域分布現狀——呈現非均衡發展的狀況
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吸引FDI的數量和金額迅速增長,FDI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總量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吸收FDI的地區分布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非均衡特征:
1.從區域分布看,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呈“東高西低”的基本格局。FDI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較少且變化不大,但FDI對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2.從省際差異來看,FDI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沿海發達省份,發達省份之間亦呈現出波動變化,西部地區各省劣勢明顯。在對外開放初期,外商投資的重點地區是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即使在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外商投資亦不平衡。隨著FDI流入的增多,投資的地區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其特點是投資環境改善進展快的省市,外商投資不斷增加,其在全國外資總額中占的比重明顯提高。
3.在東部地區內部開始出現FDI的重新布局。FDI正從傳統的珠江三角洲向長江三角洲及環渤海經濟圈轉移,反映了FDI對區位要素需求的升級。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至2002年,FDI在珠江三角洲的比重已從41.87%逐步降低至21.49%,降幅達49%;而同期FDI在長江三角洲的直接比重從9.94%上升到33.25%。
三、FDI集聚對區域增長的貢獻分析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從全國31個省份的FDI分布狀況入手,在業績指數、人均指數和地均指數三個基礎指標的計算基礎之上,來測算FDI的非均衡分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業績指數(PI)
聯合國貿發會議采用業績指數的方法來測度不同區域利用外資的能力已經被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廣為采用。業績指數PI(Performance Index),是指在一定時期內, 該省外資的流入量占全國外資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省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絕對值比較忽視了不同地區經濟規模的差異。通常,一個省份經濟規模越大(根據GDP衡量),吸收的外資就越多。采用業績指數的計量方式,消除了經濟規模不同的影響。如果指數值等于1,表明該省占全國外資的比例與其占全國GDP的比例相等;指數值大于1,表示該市吸收了相對于其GDP規模而言更多的外資;指數低于1,可能由于競爭力低下等原因,外資流入低于應該達到的數量。
2.人均指數(PPI)
沈坤榮(2001)的研究認為,除了市場容量、勞動成本、市場化水平等因素外,人力資本存量是影響外資區位選擇和投資規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存量越大,則吸收的外資水平越高。為了克服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筆者設計了外資人均指數這一指標。外資人均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該省外資流入量占全國外資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省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
計算公式為:
PPI=該地區人均FDI/全國人均FDI=(FDIi/FDIw)/(HRi/HRw)
PPI——外資人均指數(Investment Per-Person Index)
FDI——外商投資
HR——人力資本存量
(其中下標i表示第i個省份;w表示全國)
如果指數等于1,表明該省外資占全國外資流入的比例與其占人力資本存量的比例相當;指數大于1,表示該省吸收的外資相對于該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規模要大, 該省內企業資本密集度較高;若指數小于1,則表明該省引進外資的競爭力較弱,與該省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存量不相當,該省存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人均指數消除了勞動力資源的影響,反映各省份利用外資的成就。
3.地均指數(PAI)
土地面積是各個省份一個主要特征。從土地與資本的配置角度出發,對吸引外資水平的差異進行指數運算,得出外資地均指數。外資地均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該省外資流入量占全國外資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省的土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比例。
計算公式為:
PAI= 該省地均FDI/全國地均FDI= (FDIi/FDIW)/(LA i/LAW)
PAI——外資地均指數(Investment Per-Acre Index)
LA——土地面積 (Land Area)
(其中下標i表示第i個??;w表示全國)
如果指數等于1,表明該省外資占全國外資流入的比例與其占土地的比例相等;指數大于1,表示該省吸收的外資相對于該省的土地資源要大;若指數小于1,則表明該省引進外資的競爭力較弱,與其土地資源不相稱。地均指數克服不同省份的土地資源約束,來反映各地區利用外資的成就。
4.綜合指數(SI)
業績指數、人均指數、地均指數只是剔除了單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要同時消除經濟規模、人力資本、土地資源的影響,則須計算綜合指數。其公式為:
SI=(PI*PPI*PAI)1/3
綜合指數是在業績指數、人均指數和地均指數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的,同時克服了各個省份三大具體特征。這樣,不同省份的外資利用成就可以直接進行橫向比較;同一省份在不同時期利用外資的成就也可以進行縱向對比,把握外資利用能力的動態變化。
根據1986-2004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進行計算,可得出1986-2004年中主要年份的各個省份外資綜合指數。
5.外資區域聚集度指標
外資區域聚集度是描述外商投資在區域內形成聚集程度大小的指標。外資聚集度高, 意味著外商投資的較大份額相對集中在區域內很少的幾個地區,各區域利用外資的能力差別很大;聚集度低,則說明外商投資在全區域內分布比較平均,各區域利用外資的能力比較均衡,差別小。即
RADt=STDEVt /AVERAGEt
RADt——第t年聚集度(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STDEVt ——第t年全國31個省份綜合指數的標準差
AVERAGEt——第t年全國31個省份綜合指數的平均值
為了對全國FDI的聚集分布有更清楚的了解,筆者將把全國的31個省份進行區域劃分。這樣通過東、中、西部的比較會使我們的視線變得更加清晰。
我們可以看出FDI的分布情況,FDI在西部的分布是最不平衡的。在三個區域中,中部地區的各個省份FDI分布相對較為平衡,處在0.4-1.0這個區間徘徊。而東部地區的FDI聚集度波動也是很大的,在1992年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聚集度的指數出現了大幅上揚,達到了1.8左右,說明在1992年前后東部的FDI分布不均的狀況最為突出。
上面我們分析了FDI的聚集狀況,其實FDI的分布不均與三大區域GDP的增長率之間有著很多相似的波動狀況。這一點只要根據兩者的變化趨勢既能判斷。說明FDI的集聚對于GDP的增長是起到重要貢獻作用的。
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有些因素在用數據描述中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對于FDI的集聚對區域GDP增長的具體數值的測算還有一些難度,但上面的三大基礎指數和綜合指數及聚集度的測算已經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FDI的集聚對與經濟的增長是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的。
[參考文獻]
[1] 桑秀國,利用外資與經濟增長——一個基于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模型及對中國數據的驗證.管理世界. 2002.9:53-63
[2] 沈坤榮,耿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20 01.5:82-93
[3] 陳浪南,陳景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2,(6).
[4]王成岐,張建華,安輝.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中國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2,(4).
[5] 魏后凱.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研究.2002.4:19-2.
[6] 武劍.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及其經濟增長效應經濟研究.2002.4:27-35.
[7] 鐘昌標.外資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