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自然界與人類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但是,人類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已經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當然,自然界也沒有示弱,它以不同的方式向人類展開了報復。近年來,為了治理被我們破壞的生態,我國開始實施形式多樣的生態建設工程。生態建設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的西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線距離只有180公里,平均海拔比北京高千余米。沙地東起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至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橫貫錫林郭勒草原,東西長約450公里,南北寬約50至300公里,總面積在710萬公頃以上。沙地沙漠化面積達43%,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占20%。而且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已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2000年5月,國務院緊急啟動了京津周邊地區沙源治理工程。筆者對渾善達克沙地周邊的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克什克騰旗、錫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生態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不少需要引起關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與生態建設資金需求的矛盾問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生態建設必須有相當的資金投入?!耙宦曁栒伲裰矘洹钡臅r代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坝卸嗌馘X辦多少事”或許顯得消極,但卻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而資金投入的多少還依賴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上至國家,下至家庭,如果連溫飽也解決不了,就很難要求他們在生態建設中投入多少,即使他們有生態、環境意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正鑲白旗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體經濟的自治區級貧困旗,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惡化,經濟欠發達,2003年財政收入1418萬元。正藍旗情況也差不多,財政收入只有2000多萬元。生態建設需要的資金量是比較大的,這點財政收入連職工的工資都不夠,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這些旗縣難以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
內蒙古全區情況也是如此。經濟欠發達,而作為祖國北方的生態屏障,生態建設的任務卻相當重,大量的生態建設資金離不開國家的支持。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處理得好可以相互促進,處理得不好可能兩敗俱傷。必須在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之間取得一個恰當的結合點、平衡點,這又是一個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問題。以前我們重視經濟建設的程度遠遠超過生態建設,現在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生態建設,另一方面在經濟建設項目實施前,必須嚴把環保、水保、林業、土地等關口,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上馬,已經開工的項目必須予以整改,真正做到科學發展。
二、意識問題
生態破壞怎么造成的?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意識問題。人們往往只注重經濟建設,而忽視生態建設。部分政府領導只注重GDP,而不注重綠色GDP。部分企業老板只注重利潤,卻缺乏環保的意識。部分群眾把賺錢放在第一位,環境生態則在其次,或者根本沒有考慮。我們在錫盟白音郭勒牧場考察時,與當地的老百姓聊天,由于生活貧困,“眼前還管不了,還管以后”“自已還管不了,還管兒孫”等看法普遍存在。從錫林浩特市通往阿巴嘎旗的路途中,由于正在修路,發現被車輛輾軋的便車道不只1條,而是五六條,這些便車道可能以后就是不毛之地了。這體現了修路工程隊伍或部分司機生態意識的薄弱。
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針對不同的群體,應用不同的手段。例如,在考核地方領導政績時,用綠色GDP代替 GDP。對企業要嚴格執法,像檢查偷稅漏稅一樣,檢查他們的環保、生態保護措施是否到位。對老百姓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用多種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
三、政策落實和執行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有些地方雖然有禁牧、輪牧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明顯,許多人都是晚上出來偷放。這是生態保護措施沒有落實到位的一個例子。解決生態建設措施是否真正落實到位的方法就是嚴格檢驗,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生態工程不像土木工程那樣已經形成一套標準的檢驗模式,生態建設工程類型眾多,雖然國家對驗收標準作出了詳細規定,但是由于各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很難用一種模式、一個標準確定。所以,國家在制定具體技術規程時,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實際,滿足不同地區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第二,生態建設工程,例如退耕還林工程,國家林業局規定了縣級、省級、國家三級檢查,但是國家和省級政府事實上只能是抽查,真正全面的是縣級政府的自查,而縣級政府正是資金使用者和工程實施者,這就必須建立約束縣級自查的科學機制,使之不流于形式。第三,對未經核準,隨意改變生態工程方案,不執行國家政策的,應加大處罰力度,不能姑息養奸。
四、規劃問題
生態建設規劃是很重要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科學的規劃,就必然會帶來許多問題。在正藍旗桑根達來移民村考察時,村民們反映牛棚太小,且有發生火災的隱患,對移民的具體實施方案很不滿意。
工程實施方案怎么樣才能科學?套用哲學的術語說,必須將被組織與自組織結合起來。自組織即無需外界指令,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例如生態移民工程,如果只是領導或某個規劃設計單位獨自閉門造車,這個車一定有人民群眾不喜歡的地方。必須讓農牧民參與進來,讓他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出規劃設想,然后結合國家的政策,政府的意圖,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一個科學的實施方案。
五、工程質量問題
質量乃百年大計。經濟學講投入與產出的問題,生態建設也必須講投入與產出的問題。產出既指數量問題,更指質量問題。15000元,不僅要蓋出3套房子,更要蓋出3套合格的房子。生態建設不能走形式,要有實實在在的合格的產品。
多倫縣城郊有兩個大的移民新村,一個是以大棚為主產業,一個以奶牛為主產業,工程實施的情況如何呢?當時調研時大棚村有七八家的大棚坍塌了,他們說:“大棚太貴,自己蓋的話花1萬元也比這花2萬元蓋的好,塌了政府也不管?!蹦膛4宓闹饕獑栴}是政府統一購買的奶牛產奶量不高,使他們無利可圖。不管是大棚村,還是奶牛村,對國家的移民政策還是比較支持的,但對移民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大棚、奶牛的質量很不滿意,原來的房子、土地、牧畜都沒有了,失去了原有的生產資料,而現有的主產業的收入又不好,再加上花銷大,貸款壓力大,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國家補助了那么多資金,卻由于工程質量糟糕,招來這么多怨言,值得我們深思。
解決工程質量問題的辦法是:工程設計、施工、監理應該公開招投標,擇優選用,同時嚴格驗收,并承擔終身責任。
六、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
生態建設從根本上來說,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現實操作過程中卻可能出現不少問題,對人民群眾利益造成了一定傷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必須依法辦事,切實落實國家的各項政策,人民群眾應得的利益任何人不得損害;二、必須做好規劃,考察周全,并讓人民群眾參與進去,公開、公正、公平;三、切實保證各項生態工程的質量;四、解決好生態建設的后續遺留問題,不得放任自流,不管不顧,對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堅決糾正,將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解決各種困難。
以上問題只是一定范圍內的生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實踐的深入,時間的推移,問題也會轉變其表現形式,或者產生新的問題。找到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案。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案需要切實執行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