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探討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正確看待貿易順差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持續擴大,對我國外貿更加健康發展,平衡國際收支,抑制流動性過剩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先描述我國近年來的貿易順差現狀,然后探討貿易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對貿易順差的影響進行辨證的理性分析,最后對控制貿易順差繼續擴大提出建設性及可行性意見。
關鍵詞:貿易順差 出口導向 外商直接投資 貿易結構 貿易增長方式
一、我國貿易順差現狀
以1990年為分水嶺,我國貿易從1978~1989年基本上是貿易逆差;自1990年后轉為以順差為主導(除1993年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為順差)。1994年以來,我國已連續13年保持貿易順差的局面,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國貿易順差較以往增長加快。從2001~2006年為止,我國外貿進出口額數據如表1所示,根據表1繪制的圖形如圖一、圖二所示。

從上述數據和圖表可以看出:近6年來,我國貿易順差呈現明顯的擴大態勢,尤其是2005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比2004年環比增長217.5%;2006年近1800億美元,環比增長74.2%,創下歷史新高。
二、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原因解析
(一)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實施出口導向戰略
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著資金匱乏、技術落后、投資環境差、國內市場尚未建立等各項條件都不具備的殘酷現實,當時僅有的優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在對外開放國策的指導下,黨中央確立了以出口加工制造為主導的出口導向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建立了出口加工區、經濟特區等。后來在逐漸擴大開放的過程中,這一戰略始終未改變,在此條件下,有三股力量在推動我國貿易順差的增長:⑴實行各種優惠的吸引外資政策,如兩免三減半的外資所得稅政策,低廉的土地使用價格等,使得外國對我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投資主要是在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大頭,占總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加工貿易主導的前提下,貿易順差加大是必然的趨勢。⑵同時配套實施各種鼓勵出口的相關貿易政策,例如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為出口企業開綠燈,外資進入的同時,國內企業也充分享受政策的優惠,大力發展出口事業,推動出口的增長。還有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全面放開,使得一些原本上利潤微薄甚至虧損而靠這些鼓勵措施維持的企業得以生存。⑶高額的進口關稅、配額限制、許可證限制等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進口,可喜的是隨著中國入世,這方面的影響在逐步減小。
(二)發達國家對我國進口的限制
以歐美等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及設備出口到我國實施嚴格的限制措施,而這類產品通常價款非常高昂,極大地降低了我國進口貿易額,導致我國進口增幅不及出口增幅,逐漸拉大貿易順差,這一關口不突破,我國的順差還將繼續擴大。
(三)加入WTO后,我國的不公平待遇逐漸減少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WTO的第143個成員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地位被一些成員國確認,我們受到的歧視待遇有所減少,2005年1月1日,歐盟、美國等取消對中國紡織品配額的限制,對中國的市場準入的加大,使得我國比較優勢較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有了更大的市場份額,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長。
(四)世界各國看好中國經濟,擴大在華投資
近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以前GDP年均增長率8%~9%,2006年達到10.5%。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近30年來,勞動力低廉的成本、投資環境的改善、市場的逐步完善、政府工作效能的大幅提高、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高額的投資收益率,使得世界各國紛紛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世界500強大舉進入中國的同時,各種中小外資企業也相繼入駐中國,增大對中國經濟的投資,而他們的投資又構成我國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三、對我國貿易順差的理性思考
貿易順差持續擴大,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高達60%以上;另一方面巨額的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嚴重問題:貿易摩擦不斷、內需不足、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等。我們必須冷靜理性地來看待這一問題。
(一)貿易順差擴大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經濟近30年來的持續平穩快速增長,良好的發展前景,隨著中國參與國際化分工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我國貿易順差擴大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貿易順差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使得中國在世界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在世界的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認清我國貿易順差的真實面目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今天的貿易順差同200年前英國的貿易順差絕對不能相提并論,就是同今天的日本貿易順差也不能同日而語。我國的貿易順差有很大的水分:首先,我國貿易順差大不能單純反應我國制造的真實能力以及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今天我國出口2/3的價值是由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我國還主要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加工裝配環節。其次,巨額的貿易順差并不能不代表我國的真實財富,在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我們看到巨額的貿易順差,但它已經名不副實,外商投資企業把高額的利潤匯回母國,人家悶聲不響地收獲貨真價實的利益,而我們卻頂著這個虛假的光環,還要面對一些倒咬一口的國家的壓迫。再次,中國的貿易順差中摻雜著資本流入,這些資本通過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高報低出、低報高進的貨物貿易和轉移定價,披著“皇帝的新衣”混進我國。最后,轉口貿易的統計也是大大高估了我國的真實出口能力,我們產品出口的價值絕大部分被香港等轉口地賺取了,但卻記在我們的賬戶上。
(三)貿易順差加大存在的問題
1.貿易順差下掩飾我國貿易結構的不合理,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變。我國一直是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據大部分,長期以來,我們還主要是依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發展加工貿易,我們始終處于國際加工價值鏈的低端,大量的企業存在貼牌生產,沒有自主的品牌,這部分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耗高,制約著我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尷尬——三明治,上面有發達國家的高附加值產品壓著,下面又受到周邊鄰國更低勞動力成本的威脅。
2.巨額的貿易順差,使得我國同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受到反傾銷的申訴越來越多,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反傾銷被傾訴最多的國家;貿易順差的加大,在我國當前資本項目沒有完全兌換的條件下,央行吸納過多的外匯,使得人民幣流動性過剩,不僅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而且導致資本投資市場過快增長,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不利于宏觀經濟的整體運行。
四、政策建議
(一)轉變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嚴格控制外資的進入
中國近30年的發展,今非昔比,我們的各項條件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外匯儲備據最新統計已達12020億美元——資金已不缺乏;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受到了青睞;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國內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所以出口導向的戰略要有所調整,加工貿易盡快升級,控制低端產品的生產加工、對中高端產品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力度,提高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取消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和其在我國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對申請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的門檻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有所甄別,而不是以前的一概來者不拒,對能給我們帶來技術、管理、制度創新的外企持歡迎態度,對為了享受優惠政策、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要嚴肅決絕。
(二)積極同發達國家談判,促使其放開對我國高端技術和產品的出口
應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及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談判,我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絕對不能只靠我們自己來縮小,發達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發達國家應該擴大對中國先進技術及設備的出口,一方面可以縮小中國的貿易順差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貿易逆差有所扭轉,這是雙贏和多贏的事情,發達國家不可逆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不顧。
(三)積極實施鼓勵進口措施,降低或取消出口優惠措施
中國入世以來,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實施積極的進口鼓勵措施,尤其是加大進口先進技術及設備的力度,鼓勵企業注重科研開發,給予必要的補貼政策,促進企業及產品的升級換代。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外貿出口企業,沾著國家出口退稅的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并未真實反應到產品價格中的其他成本來維繼生計,破舊低效的機器的運轉換取微薄的出口利潤。一旦降低或取消相應的出口措施,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國貿易經營隊伍的質量,逐出低效的企業;另一方面減少由國家來變相承擔的成本,同時會增大我國的社會效益,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使我國的出口有所降低。
(四)切實有效擴大內需
我國13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寶貴財富,針對當前我國內需嚴重不足,我們必須要有所作為。通過建立城鄉保障措施,特別是在我國占人口8億的農村實施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減少人們對子女教育、未來、老年的風險擔憂程度,積極開拓農村廣闊的市場,延長我國企業產品生產的價值鏈。同時降低城鎮居民的儲蓄率,刺激消費,建立健全資本市場。
[參考文獻]
[1]陳文玲.對調整我國貿易戰略幾個有爭議問題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6,(21):12-14
[2]國民經濟研究所.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及其轉型升級[J].中國宏觀經濟分析,2006(08):B5-B7
[3]鄒新,馬素紅.進出口呈現六大特點,貿易順差再創新高[J].市場瞭望,2006,(8):46-47.
[4]趙晉平.經常項目順差持續擴大的原因和影響[J].中國發展評論,中文版第8卷第3期:17-22.
[5]王建.貿易順差能否消化生產過剩[J].中國經濟信息,2006,(14):28.
[6]紀瑞普.我國貿易順差超長增長問題的透視與思考[J].遼寧經濟統計,2006,(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