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58年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一些輝煌數據,描繪出一幅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壯麗圖景。
GDP:從679億元增長到21萬億元
新中國第一個GDP數據是1952年的679億元,那時國民經濟百廢待興,工業增加值只占GDP的17.6%。而2006年,我國GDP達210871億元,是1952年的310.6倍,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3%。如今,GDP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國家財政收入增長620多倍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62.17億元。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了38760.2億元,是1950年的620多倍。近5年來,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萬多億元,是改革開放頭2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進出口總額增長1500多倍
從最初主要與蘇聯東歐和周邊國家進行貿易,到今天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17604億美元,增長了1500多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在對外貿易總量增長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1952年,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83.4%,1980年下降到50.3%,而2006年下降到5.5%,工業制成品的比重相應大幅攀升。
職工年均工資
從445元增長到21000元
1952年,全國職工平均貨幣工資為445元,而2006年達到21000元,增長了46.2倍。 同時,就業面持續擴大,支撐了職工工資收入的增長。1952年,全國就業人員占人口總數36.1%,而2006年達58.1%。
貧困·溫飽·小康三部曲
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是我國居民消費變化的三部曲。195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僅為80元,到1978年也只有184元。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家實行擴大內需、鼓勵消費政策,居民消費總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升級,200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6111元,是1952年的76倍。
城鄉居民食品支出比重不斷下降,改善生活質量的其他支出也在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之初,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而2006年分別降至35.8%和43%。我國每百人擁有電話的數量從1978年的0.38部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63.4部;每百戶城鎮居民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從1981年的0.59臺增長到2006年的137臺。
住房、汽車展示生活水平提升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居民住房條件逐年改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1978年達6.7平方米,2006年超過27平方米。
汽車正逐步走入城鎮居民家庭。1949年,全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僅5萬輛,到2006年發展到3697.35萬輛。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從1999年的0.34輛增加到2006年的4.32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