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豆腐是窮人的肉食”。然而近30年來,豆腐不僅成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日常美味佳肴,甚至連每天離不了香腸火腿的德國人,也把中國豆腐奉為有益健康的食品。
用“中國造”豆腐機做豆腐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德國叫得最響的豆腐是日本人做的。當時,日本經濟迅猛發展,豆腐工藝也在德國開始傳播。日本人憑借精巧的豆腐機器和可靠的豆腐質量,很快搶占了豆腐國際市場。
相形之下,當時德國僅有的幾家中國傳統豆腐作坊卻每況愈下。10多年前,曾經開過“王博士豆腐店”的王新就是由于自己半路出家,豆腐質量一直上不去。但是,很多中國超市的華人店主當時不愿銷售“日本豆腐”。因為早在公元前164年,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就發明了豆腐。公元7世紀末,豆腐才傳入日本,而后又陸續進入泰國、韓國、越南等國。
上世紀末,歐洲出現瘋牛病,隨后發生口蹄疫、禽流感,人們一度對肉類產品產生了恐懼,素食主義開始興起。豆腐在德國供不應求。當時中餐館生意又飽和,很多華人開始投資豆腐店。一時間,德國冒出100多家生產豆制品的華人企業。豆制品產量每年以兩成速度增加。這些企業無一例外的是,都選用了中國的設備生產豆腐,無論是磨漿機、豆腐機,還是豆片豆干壓榨機及機器配件等,都是“中國制造”。
中西合璧推廣中華豆腐文化
華人企業剛開始時,和日本企業一樣只生產半成品豆制品,如豆漿、豆腐等幾個品種。這雖受在德的亞洲人歡迎,但德國人覺得清淡無味。后來他們借鑒了可口可樂的市場經驗,開發出口味多元的豆制品。各種“休閑豆腐”逐漸占領市場:海鮮味、麻辣味、咖哩味等即食豆腐,還有各種各樣的豆腐干、豆腐罐頭及素雞、素腸、素牛排等。后來,華商又研發出配合西餐食譜的豆腐。如:色拉豆腐、鐵板豆腐、甜品豆腐等。有的更是別具匠心地創制了豆腐素烤鴨、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德國人喜愛。
為了擴大市場,吸引更多的顧客,華商們進而搞起“豆腐文化”。“王博士豆腐店”的老板王新就將成百箱豆腐新產品連同豆腐菜譜免費派發給德國超市、企業、送餐公司及個人等。被稱為“豆腐大王”的何馬招還請來中國女拳王和德國華裔小姐擔任“豆腐形象代言人”,以此說明中國豆腐,讓人既能吃出美麗,也能吃出力量。
豆腐業還給中餐館進一步發展帶來良機。中餐館里的麻婆豆腐、紅燒豆腐、椒鹽豆腐等,都成為老外常點的招牌菜。柏林等地中餐館還推出了豆腐宴,并出現了中國豆腐快餐店。
中國豆腐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
如今,以前被稱為中國乳酪的豆腐,以中文發音為基礎的拼寫“TOFU”廣為人知。德國《明星》周刊等媒體推出專欄,稱“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佳肴”。德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還將豆腐列為“具有減少冠心病風險等功效的健康食物”?!对鯓映远垢?、《豆腐健身寶典》等書籍也開始暢銷。難怪,《法蘭克福匯報》報道說,德國出現了“豆腐熱”,并預言:“未來的十年,最有市場潛力的并非是德國汽車,而是中國豆腐?!?/p>
很多德國人開始用豆腐干取代看電視時吃的薯片。在德國大學食堂、寶馬、大眾等企業食堂,也可以看到豆腐招牌菜。在超市買新鮮豆漿甚至還得預訂。德國最大的阿爾迪超市準備在幾千家連鎖店推出中國豆腐。
目前,德國華商的豆腐制品已遠銷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僅何馬招廠里每天生產的新鮮豆腐就達1噸,年銷售額4億多元人民幣。
對于未來的發展,華商們非常樂觀,除了豆腐工藝水平提高外,目前興起的手工豆腐也是中國的長項。更重要的是,西方人很看重深遠的中華豆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