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公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公民的法律素質高低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和成效。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水準上去思考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工作,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顯得特別重要。
公民法律素質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綜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認同、法律心態、法律習慣、法律行為、法律價值判斷等方面。是指公民法律知識、法治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的綜合狀態。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與法治”是和諧社會形成的兩大核心要素,要求全社會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全面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確保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貫徹落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公平正義”要求全社會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以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的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切實維護和實現。國家公職人員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依法辦事,也要求廣大群眾自覺遵章守法,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誠信友愛”要求全社會必須運用法律手段規范社會行為,所有公民以法律來約束自己,引導建立誠實信用、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人際關系。“充滿活力”則要求全社會共同創造一個公平競爭、鼓勵創造、保護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和保護。“安定有序”要求全社會充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打擊預防犯罪、加強社會管理、維護國家安全,確保社會秩序良好。做到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全社會依法保障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強化經濟法律意識,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所有這些不難看出,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依靠法治促進、保障,必須依靠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創建、實踐。當前公民的法律素質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有些社會成員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貧乏,誠信缺失,道德失范,行為失當,導致各種違法犯罪產生;有些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意識不強,能力不高,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致使干群矛盾增多,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些司法部門的執法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影響了法律的實施和社會公正。實踐證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要求大力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素質。
公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促進和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條件和基本前提。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風尚,法律的力量和作用才能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把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擺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實。
一是要創新教育,形成風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的條件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會要求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政府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管理國家事務;公民、法人和其它一切社會、經濟組織依法處理和解決矛盾、糾紛。前提是全社會公民應具有較高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質。法治精神和法律素質靠法制宣傳教育、法制生活實踐和社會法制環境陶冶,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是提高法治精神和法律素質的基礎。正如哲學大師黑格爾所言,從自我意識的權利方面說,法律必須普遍地為人知曉,然后它才有約束力。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法制宣傳教育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認真總結經驗,深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引導全社會公民增強法律信仰和守法意識,崇尚法治權威,自覺遵守法律,使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風尚,推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是要分類引導,突出重點。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公民平等地享有主體的權利和承擔主體的義務。但從公民的行為能力和社會角色分工的角度上講,對不同層次、不同群體公民法律素質的要求又應有所不同。如普通群眾,要了解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識的,自覺遵紀守法,敢于制止他人的違法行為;一般國家公職人員,除應當具備普通群眾應有的法律素質外,還應當具有與其擔任的公職相適應的法律素質;各級領導干部,除了應具備一般群眾和一般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外,還應當具備與其擔任的領導職務要求相稱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法律行為,具有依法決策和管理的能力,形成學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行為風尚。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強調要分類引導,突出重點,就是在注重全面提高全社會公民法律素質,大力倡導“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權扶正、依法辦事、民主參與”的基本法律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重點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毛澤東同志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其實,無論什么工作和任務確定之后,干部都是決定的因素。作為重點的領導干部抓緊抓實了,不僅是提高了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還能發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全面促進全社會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三是要明確任務,落實措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大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是權宜措施、階段性的任務,它將伴隨我國法治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奮斗和不懈努力。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有不同的目標要求。我們既要把握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又要把握長遠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的統一。現階段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錯綜復雜,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引發的問題與體制轉軌中體制機制不完善造成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歷史遺留、積累的問題與新產生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利益矛盾和思想認識差異問題交織在一起,官僚主義、工作方法不當造成的問題和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引發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要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圍繞大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個主旨,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提出新辦法,使大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思想認識、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明確任務,落實措施,大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邁上新的發展臺階。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