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把作風建設的意義概括為“一個體現,三個關系”:即體現著黨的宗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要加強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重點的作風建設,加強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建設。這一方針,對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關系人心向背
黨中央所以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問題,是有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的。
一是在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對利益的大膽追求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桿;二是隨著所有制結構的深刻變動,權錢交易的需要和可能同時出現。各利益主體為獲取有限資源展開競爭,有的不惜重金收買公共權力;而某些掌握重要權力,又很少受監督制約的領導干部,對收入差距的擴大有很強的不平衡感,經不住糖彈誘惑。從追求高消費到追求貨幣積累;又從追求貨幣積累到追求資本積累,胃口越來越大。最典型的是原四川樂山市副市長李玉書,他貪污受賄1400多萬元,在檢察機關收繳贓款贓物時竟發現其中有一座正在運行的水電站。他用受賄的錢買了這個水電站,一邊當政府的副市長,一邊當電站老板,他被雙規以后,電站還在每天發電給他掙錢。再就是利用改革不同步造成的腐敗機會,把化公為私作為最迅速的積累途徑。俄羅斯那么多億萬富翁是怎么冒出來的?沒有誰是靠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積累起來的,完全是靠把蘇聯人民七十多年創造的國有資產私有化而“一夜暴富”。國內有些腐敗分子也想這樣做,原四川省犍為縣委書記田玉飛,用瞞天過海的手段,把資產超過46000萬元的大型國有企業以4000萬元低價賣給私人老板,就因為對方答應事成后給他個人1500萬元的“好處費”,他計算夠他一輩子花了。
還有,獲得并鞏固執政地位,是我們黨造福民族和人民的重要條件。但也必須承認,隨著轉型過程中權力“含金量”的加大,為獲取好處追逐權力、職位的人在增多。“潛規則”也應運而生。“潛規則”說起來很神秘,其實無外乎一個“侵入”、兩個“崇拜”:一個“侵入”就是市場原則侵入非市場領域。不是商品的東西也商品化了。最典型為買官賣官,還有權色交易等;兩個崇拜就是“權力崇拜”和“關系崇拜”,前者主要表現為把上下級之間變成人身依附關系;后者表現為在歪風邪氣面前怕得罪人,怕丟選票,怕惡化個人生存環境,于是隨波逐流。“潛規則”不僅使上下級關系、人和人關系庸俗化,使黨紀政紀的“正規則”失效,對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觀也形成巨大的顛覆。因為“潛規則”會復制出更多按“潛規則”辦事的人,不肯同流合污的干部,勢必被視為異類而遭到排斥。因此,壞的作風也是一種政治上的傳染病,甚至是瘟疫,可以造成“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局部小環境,最近發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往往都是導致幾十甚至上百名領導干部落馬的群體性腐敗現象,就是例證。
總之,在權力和市場的考驗下,領導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風的危險性在增加。作為犯錯誤的領導干部本人,要多從主觀世界找原因,不能把一切都推到環境和風氣上。但作為黨的組織,就必須看到,好的作風環境,可以使有些原來素質并不高的人,得到靈魂凈化、情操陶冶;壞的作風環境,也可以毀掉很多原本不壞的干部。這也是中央高度重視預防腐敗工作的原因之一。
我國現在有四大社會矛盾:貧富矛盾、城鄉矛盾、勞資矛盾、干群矛盾,其中干群矛盾起主導作用。人民對黨的信任,本質上是對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信任;黨在群眾中的形象,也是以每個領導干部的作風來體現的。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直接面對群眾,作風問題就更加重要。很多矛盾激化都和干部作風不正有關。因此,總書記把作風建設的意義概括為“一個體現,三個關系”:即體現著黨的宗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反映了中央的高度憂患意識。
二、以權謀私的思想根源,是在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上出了問題
領導干部是個特殊群體,黨和國家的權力必須通過各級領導干部方能行使。因此,一個領導干部需要具備多方面的優良素養,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秉公用權、廉潔從政。
堅持秉公用權,就是要樹立和實踐權為民所用的正確權力觀。誰破壞了這個規則,就會受到規則的懲罰。近些年來,為什么栽倒在高速公路建設上的省級交通廳局長這樣多,有人說,是因為高速公路投資太大,中部地區平均每公里投資達1.5億元,而承包商一旦中標,也意味著高額的利潤。因此,掌握實際發包大權的交通廳局長,必然成為糖彈密集攻擊的對象,行賄者為達到目的甚至無所不用其極。領導干部稍微把持不住自己,就可能成為利欲和糖彈的俘虜。但另一個原因人們談得較少,就是他們權錢交易的敗露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對于資源緊缺的我國來說,掌握大量公共資源的領導干部,必然處在社會的聚光燈下。如果不能秉公辦事,企圖個人或幾個人侵占屬于公眾的資源,很難不被盯上。個人對資源的壟斷程度越高,受影響的“利害關系人”越多,自發的監督者越多。從這些案件的舉報者就可以看出來,其中有因不公正的暗箱操作而落標的投標人,有被上級領導違反程序、“越俎代庖”的職能部門的干部,還有的是被那些制造豆腐渣工程觸犯眾怒而遭查處的包工頭牽出來的。
以權謀私的思想根源,最后還是要歸結到理想信念上。這問題有一定普遍性,我接觸的一些大學生黨員也說,總覺得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太空太虛太遠,個別講授馬列主義的教師也在課堂上講:“什么是社會主義啊?社會就這樣了,主義你看著辦。”這都是不正確的。堅定理想,不是要你對共產主義是什么樣,何時能實現做這樣那樣的設想。因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有階段的。在戰爭年代犧牲的烈士,連新民主主義社會都沒有看到,但絲毫掩蓋不了他們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而在今天,堅定理想,就是要扎扎實實地為我們黨提出的“三步走”目標而奮斗;堅定信念,就是堅信我們黨的十七大高舉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適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因而也必然能夠成功的。
百年來的中國革命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第一,我們黨成立86年了,而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已有五千年,有共產黨員的時段還不到2%;我們黨成立時只有幾十名黨員,即使以新中國建立時的300萬黨員計,也不到當時全國人口的1%。如果沒有正確的理想信念,這樣一個黨,怎么能把絕大多數中國人集聚到自己旗幟下,能在那樣短時間內改變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
第二,從推動世界歷史前進的角度看, 20世紀的中國,有三個最偉大的人: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其中兩個是共產黨人,一個是共產黨最親密和尊敬的朋友。即使國內外的敵對勢力也不能不承認,中國共產黨內云集了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最優秀的人才,這也是當前任何社會勢力都沒有能力挑戰黨的領導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去年“七一”,胡錦濤總書記把黨的奮斗史總結為干了“三件大事”。建立新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實行改革開放。這三件事可以相應地概括為三句話,就是說,我們幾千萬黨員85年的所有奮斗、所有工作,用三句話就可以完全概括了,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黨領導中華民族強起來,黨領導人民群眾富起來。”如果說,中國革命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則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繁榮中國、富強中國。而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現階段最具體的表現。
但我們也要看到,西方政客對我們的社會性質是沒有絲毫懷疑的,他們為什么大力吹捧印度的經濟比我們還有活力,有發展前途?表面上是講印度中產階級大、受教育水平高、IT產業發達、英語人口多等等。其實最根本的是因為在他們眼里印度是“民主國家”,和他們奉行相同價值觀,而我們是所謂“共產黨國家”。他們對此是分得十分清楚的。他們怎么可能讓一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呢?而我們黨內有些人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對社會主義制度能否在中國堅持下去已失去信心,認為將來必然是“老板”的天下,迫不及待地要趕上“資本原始積累的末班車”。因此,胡錦濤同志一再強調,理想信念是關鍵,腐敗都表現為喪失理想信念。
例如去年4月被執行死刑的河北省原外經貿廳副廳長李友燦,從當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到墮落為人人唾棄的死刑犯,就和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理想信念動搖到完全喪失黨員氣節分不開。他利用擔任省機電辦主任審批進口汽車指標的權力,大肆索賄受賄。他反偵查能力很強,為了不露蛛絲馬跡,他受賄不接受轉賬,只要現金,也不往銀行存。為此在北京某小區買了一套房子當金庫,又索賄了一臺高爾夫轎車當運鈔車。他受賄的百元現鈔的總重量將近半噸,總額達4644萬元。最多一次受賄現金1640萬元,用轎車拉了三趟才拉完。而且從停車場到他藏錢的房子有一段很長的路。而這160多公斤的現金,就靠他這樣一個患有嚴重糖尿病的50多歲的小老頭往返搬運。后來法官也感嘆道:這絕對是個力氣活。就是說,他干得也很不容易。但面對小山一樣高的錢,他卻很少揮霍,有時還到地攤吃飯;因為怕露富,他也從不給親戚朋友錢物,包括一手撫養他長大、至今還靠為部隊養豬過活的貧窮的姐姐,他去看望時,不但沒留下一分錢,連東西都沒買。那他弄這么多錢干什么呢?他交待說,唯一的嗜好就是到藏錢的房子里,把那些現金一摞一摞地鋪在地下,坐在那里靜靜地“欣賞”,想著“我現在終于有錢了”。顯然,他的信仰早已和共產黨人無緣,而是馬克思所說的典型的“貨幣拜物教”。巴爾扎克寫的《歐也妮·葛朗臺》中的那個對錢財癡迷吝嗇到極點的老頭與之相比,都如同“小巫見大巫”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案發后,李友燦的絕大部分贓款都被原封不動地追回了,他客觀上是為社會承擔了“積累資金”的功能。其他一些被揭露的腐敗分子也是一樣,從他們的懺悔書來看,百分之百都談到自己喪失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而他們身敗名裂的結果,本身就說明了對形勢判斷的嚴重錯誤和喪失理想信念的危險。
三、重教育,更重制度
對懲治和預防腐敗問題,中央強調了三個“更加”,即:“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
第一,抓好教育,是懲防體系建設的基礎。
作風問題集中反映了領導干部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而這“三觀”又來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干部黨性修養、政治品質、道德境界的具體表現。正是滲透于一言一行、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優良作風,形成了許多優秀共產黨人風華絕代的特殊氣質。而后者又經常成為重要的敵我“識別標志”。很多從事過敵后工運或學運的老同志都有這種經歷,不屬于一個系統、各自“單線聯系”的黨員只要接觸上一段時間,就會對彼此的真實身份猜出幾分。即使在敵人營壘中,也無法完全遮蔽共產黨人的人格之光。據說潛入敵人心臟的李克農將軍脫險后,中統特務頭子徐恩曾恍然大悟,后悔不迭,懊惱自己為什么早沒看出來,這個每天埋頭工作十幾個小時、不貪不奢不賭不嫖的人,怎么看都更像是個“共產黨”,而不太像“自己人”。
因此,作風是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有什么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么樣的作風。領導干部改進作風,不能當“模仿秀”,更不能搞人格分裂,做會上一套、會下一套的“兩面人”。只能靠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磨煉和內省,刻苦改造世界觀。
領導干部如果想到,自己首先是黨員,其次才是官員,要用黨員對黨員的態度處理上下級和同級關系,用黨員對群眾的態度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就會有黨性、有風格、有高度;領導干部如果想到,自己也來自群眾,是靠勤奮加機遇走上領導崗位,就能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傾盡全力為群眾謀利益;領導干部如果想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自己的使命,就能在各種誘惑面前不動心。作為公仆,要為新經濟的創業者們搞好服務;作為個人,又要在經濟上和他們謹慎地保持距離。
應當說,20多年前,當我們黨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時,絕大部分領導干部,想的都是怎樣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城市里發展個體經濟,是要為解決回城的知識青年的就業問題開辟一條新路。在農村搞聯產承包,是為了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改變農業生產凋敝的狀況。那時我們的領導干部,沒有誰想把自己擺在先富者的行列里。但隨著“先富者”財富的膨脹,他們已不是過去的萬元戶、幾十萬元戶,而是有幾千萬、幾億,甚至幾十億資產的富翁,在各大城市都已形成了他們單獨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封閉的會員制的交際和消費場所,他們子女受教育的雙語學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一個富人階層的出現已是不爭的事實。于是,一些經常接觸求助自己的老板的領導干部,不斷受前者闊綽的生活方式的刺激,有的意志薄弱者開始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認為,無論社會地位、職業素質和受教育水平,自己都遠超過那些“先富者”,讓他們獨享現代化成果是不公平的。“你們靠我發財,我該比你們更發財”的邏輯,便成為他們索賄受賄的心理基礎。而且,他們羨慕的已不僅是老板們鼓囊囊的錢袋,還包括有些人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因此,黨中央提出要加強干部生活作風建設并不是偶然的。前一段時間,各大報都刊登了原北京市副市長劉志華因生活腐化墮落被撤銷黨內外職務的消息。在我的記憶里,因生活作風問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例子并不少,但不提及政治、經濟或刑事犯罪方面的問題,單純以生活腐化墮落而公開曝光的高級干部案件,這大概是建國以來的第一件。中央為什么這樣做,應該說是意味深長的。
有人說,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重要的多。每個黨員干部,也要懂得珍惜,知道什么是屬于自己的,什么是非分之想。其實,領導干部和“大款”,本質上是兩種人,要遵守兩種不同規則。無論 “資本家”還是“知本家”,要遵守的是市場規則。只要不違反法律,是屬于自己合法的財產和收入,選擇什么生活方式,社會并不過多干預。承認人家的貢獻,允許人家掙錢,就要允許人家花錢。當然也要對他們進行“八榮八恥”教育,鼓勵他們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但不能強制,只能引導。況且那種名車靚女的炫耀性消費,有時也是他們在商場上對自己“資信”進行包裝的需要。而他們背后的殫精竭慮,他們經營中的甘苦與辛酸,他們經常人前陪笑而人后想哭的感覺,是我們這些公職人員體會不到的。雖然他們掘的“第一桶金”未必干凈,但發展到今天,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如果誰破壞市場規則,還想依靠收買權力來暴富,也是要碰到高壓線的。
領導干部則不同。我們擁有的是公共權力,是管理社會資源的責任。要遵守的是行政規則,也就是當公仆的規則。我們使用權力,支配資源,要按照授權者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個人需要。黨和人民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但有一點也很清楚,就是我們必須斷絕“發大財”的念頭,只要在現在的崗位上,就不可能成為“大款”或者“富豪”。揮金如土、依紅偎翠的生活是和我們無緣的。如果誰暴富起來,甚至養起情婦,必定會受到組織和監督部門的注意,即使他們沒有注意,黨員、群眾也會舉報你。即便他們對“大款”們類似的事情早已司空見慣,但對你卻不會放過。因為“大款”花的是自己的錢,而供養你的是納稅人的錢,人民沒給你這筆錢,人們不是對你的隱私有興趣,而是要問你的這些開支從哪里來,和你手中的公共權力有什么關系。還有前一段中央正在嚴查的干部入股煤礦問題也是如此。基層領導干部工資不高,存款放在銀行里也沒利息,個別人看到煤老板發了財眼熱,就想入股分兩個錢,可以理解。但且不說是否違紀,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盡管這些領導干部千叮嚀萬囑咐“別說有我的股份”,但老板們不僅不會為你保密,還會到處宣揚,因為你的名字和職務,就是他嚇退檢查者或騷擾者的護身符,而有了你入股,他會更加膽大妄為、不顧煤礦安全,又使各種惡性事故的發生帶有必然性。結果你不僅分不到多少錢,可能最后連黨籍和公職也丟了。因此,要想發財,不擋你的路,可以辭職去當煤老板,但如果舍不得公職,就別做發大財的夢,二者只能擇一,又當官又發財的路是走不通的。
所以要重復這些事實,是為了提醒:這就是我們選擇的“社會職業”和不能逾越的軌道。我們的責任很重,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得到這份信任。我們的待遇不算高,但與絕大多數中國人比,包括與已經實現小康的“中產階級”比,也是幸運者。這當然包括我們獲得的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獲得的可以施展才華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這些非貨幣因素。這是金錢買不來的。而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正受到各色人等包圍,特別在個別“潛規則”盛行的地方,是與非、罪和非罪的界限都被“從眾心理”搞模糊了。如果領導干部頭腦不清醒,立場不堅定,很容易經不住誘惑而失足。
第二,制度建設離不開民主參與。制度建設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的建設。建立和完善制度,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是構建懲防體系非常關鍵的一環。制度建設不是“建制度”,而是要建立一個保證制度健全和能夠得到貫徹執行的制度體系。相對而言,訂立制度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保證制度得到遵守,造成老實人吃虧,膽大妄為的反而占便宜,制度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現在我們有些單位的制度建設看起來很熱鬧,“七不準”、“八不許”都上了墻,但多是管下級干部和群眾的,在一些關鍵的權力上,給領導干部留了可以暗箱操作的口子,不是行內人還很難看出來。堵塞這些漏洞不能靠巡視組,而要靠廣泛的民主參與。只有民主參與制定的制度,才能保證制度的執行得到民主監督。
還有,黨組織加強監督,預防在先,是對干部最大的愛護。當然,強調預防腐敗,絕不是忽視懲治腐敗。因為,不堅決懲治腐敗就不能還廣大群眾一個公道,也不利于教育和挽救更多干部。大家都知道,廣東開平三任中行行長,卷走4.8個億。出逃的手法也很無恥,是讓自己的老婆和美國人假結婚,以盡快獲得美國國籍,為他們找到落腳點。我國政府早就下了決心,一定要把他們引渡回來,繩之以法,余震東是個成功的例子。對國內一些腐敗分子震撼很大。我們就是要告訴那些已經或正準備外逃的腐敗分子,決不可能容忍他們盜竊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國有資產跑到國外去當寓公,去享受下半輩子,你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抓回來。
最后,要對領導干部提要求,也要強調各級黨組織的作用。領導干部不能對群眾“冷”,要少說空話,多做暖人心的事;黨組織也不能對干部“冷”,要少講“官話”,當好干部的貼心人、家里人。應該說,長期以來,我們的黨員把一切依靠組織、一切聽從組織安排作為天經地義的事。一想到組織就感到很神圣、很溫暖。但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上人和人關系的變化,在有些地方和單位,黨組織要對干部負責的觀念也有所淡化。有條短信說:“什么是組織,當你遇到不公時,它要你正確對待;當你權益被侵害時,它要你顧全大局;當你受到誣陷時,它要你相信組織;當你需要幫助時,它說我們無能為力。”話說得尖刻、偏激,但并非完全空穴來風。確實有些干部感到,自己身邊的“組織關心”越來越概念化,認為個人的事要是自己不跑不找,“天上不會掉餡餅”,干得再好也沒用。這也是產生伸手要官、要待遇等不正之風的思想根源之一。因此,胡錦濤同志近期在寧夏視察時特別提出,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關注,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干、注重為長遠打基礎的干部不能虧待。“格外關注”、“多加留意”、“不能虧待”,說得直白而簡潔,既闡明了選用干部的重要標準,也充滿了對這些好同志的深切情意。因此,黨組織要保持“黨員之家”的傳統,真誠關愛每個干部,把保障他們權益、解決他們困難、幫他們實現人生價值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努力為他們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臺,使每個人都有上進之路,無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凈化黨內人和人的關系、上下級關系、個人和組織的關系。這也是懲防體系建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
黨的十七大的勝利召開,預示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們要努力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進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實現黨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證。
(作者:紅旗出版社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