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網站的發展
從1994年農業部信息中心率先創建“中國農業信息網”開始,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5年9月,我國涉農網站約有15964個。“農業網站”是指以農業產業為主要內容或服務對象的網站,以及主要內容或服務涉及農業產業的網站。站點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1)擁有獨立域名和主機的站點;(2)沒有獨立域名,使用虛擬主機的獨立站點;(3)沒有獨立域名和主機,使用虛擬目錄并有獨立完整的信息體系的站點。
全國各省(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均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已有83%的地級和45%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全國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中有計算機并可以上網的有17萬多個,占鄉鎮總數的41%。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三次產業的劃分,農業網站按行業屬性劃分為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資、農產品加工、科教、服務業和行業綜合等九類。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農業網站數量最多的是山東,共1214個,占16%;北京893個,占12%;浙江792個,占10%。
我國農業網站的主要內容框架有:農業政策法規、農業新聞、農業科技、市場信息、分析預測、農村實用技術、農村氣象信息、招商引資、供求信息等,基本上覆蓋了農業的各個方面。我國的農業網站提供的信息涉及18個大類127個子類,涵蓋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各個方面。
農業網站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剛剛起步,目前我國農業網站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較普遍的問題是:
1.網站總體規模小,分布不均衡。
我國農業網站盡管基本覆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占全國網站總數的比例偏小。站點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且關聯性較差,形成一個個網站孤島。質量比較好的站點不多,整體上與其他行業差距明顯,東西部差距明顯,城鄉差距明顯。經濟發達省份構建的農業網站數量多、規模大,國內農業網站大多集中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少數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五省市的網站總數已占全國總數的近一半(49.72%);西部地區農業網站數量少,西部12個省、區、市地域內農業網站僅占全國農業網站總數的14%。
2.信息重復多,實用性不強。
我國的農業網站在內容建設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一種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造成的重復建設問題,許多網站都設有“政策法規”欄目,其內容一般都包括中國農業法、種子法等重復信息內容;一種是由于網絡信息的易復制性,許多網站將其他農業網站的信息復制并進行發布。
3.農業信息標準不統一,資源難以共享。
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分布在不同的領域和部門,由于缺乏農業信息標準和規范,各管理主體都是根據自身工作需要確定信息源、信息采集方式和表示方式。不同來源的農業信息由于缺乏規范,失去了交流和共享的基礎。
4.頁面設計單調,形式不豐富。
我國農業網站靜態的頁面多,動態的少,缺乏網外網站導航;站點板快不生動,缺乏靈性、個性和專業特色。信息規范化、標準化程度差,站點不夠生動,缺乏個性和專業特色。數據庫多為文本型的,涉及的領域也比較狹窄,多媒體信息和全文數據庫更少,信息開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數據庫的利用率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5.資金投入少,盈利能力差。
我國農業網站在建設之初本著“免費為農服務”的原則,著重于社會效益的取得和擴大。資金投入以扶持為主。目前,各地農業網站建設投入,尚沒有正式的渠道,大都采取臨時措施,從其他支農資金中籌集,不僅總量不足,而且難以得到保證。
6.農民信息意識薄弱,網站利用率不高。
農民的文化素質低,特別是專門的信息人才短缺,且研究力量較為分散,農民對信息的利用能力低,成為信息農業實施的一大障礙。
加強我國農業網站建設對策
1.政府統籌規劃,宏觀領導,通過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其快速發展。
加強宏觀領導,在政府的協調下,整合農、林、水、牧業、國土、農機、農資、供銷、農企、氣象、科研院校以及電信通訊等多部門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提高農業信息、資源的全面性、時效性、科學性及可用性;同時,發揮政府財政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政府主導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
2.開發產品,調整服務對象,正確進行網站定位。
在農村,真正存在農產品買賣困難的是種養大戶、涉農企業、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等。由于這類群體對信息的迫切需求,同時更由于其比普通農戶更具有購買網絡終端設備的經濟實力,因此將種養大戶、涉農企業、各類基地作為中國農業網站的重點服務對象,改“廣播式”服務為特定對象的“重點”服務,可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既可以提高農業網站的整體效益,又可產生大戶對普遍農戶的帶動作用,實現農業網站在廣大農村的廣泛使用。
3.提高質量,優化功能,加強網站的競爭力。
農業網站必須建立科學的信息采集網絡系統,強化網站的信息采集工作。為了解決國內農業網站之間信息相對孤立的問題,應以數據共享模式增大國內農業網站的信息量,并建立功能強大的在線搜索引擎,提高訪問者的信息使用效率。同時,加強網站之間的合作,對網站的信息采集模式進行調整,充分保證網站信息質量。
4.制定農業信息標準,規范農業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
農業信息標準編制應遵循信息、標準的編制原則,并優先貫徹執行國家標準,等同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研究與制定適合于我國信息農業發展的農業信息標準化準則。
5.強化營銷手段,探索現實的盈利模式。
網站必須贏利才有發展空間。除了政府開辦的公益性信息網站外,農業網站要強化網站營銷手段,探索現實可行的贏利模式,保證網站的正常資金投入并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6.加快信息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農業信息服務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農村信息隊伍建設與培訓,政府部門的有關領導、農業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資源,學習和消化先進的農業信息技術,也可以通過短期培訓班,專業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和造就一批農業信息專業技術人才,要加快建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一批素質好,能力強的青年從事農業信息工作,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信息專家隊伍。
(作者單位:四川省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