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當和錢夏娃相戀數年,感情一直不錯。趙亞當最近投資娛樂城,資金轉不過來,便向錢夏娃開口。錢夏娃雖說工資收入不低,但她是個吃光用光當光的三光貴族,沒有絲毫積蓄,不過她的同事王胡卻是個省吃儉用的主,據說存款有九十萬。
于是錢夏娃帶著趙亞當去拜訪王胡,說明來意并要求借款,還承諾了高額利息。王胡起初不肯,但在高利息誘惑下也動了心。不過他畢竟和趙亞當初次見面,覺得借錢給趙亞當不放心,于是提出借款要在自己和錢夏娃之間進行。只要錢夏娃和他簽借款協議就行,至于錢夏娃拿了錢后去給趙亞當還是做別的什么事,這和自己無關。和錢夏娃簽協議的目的,主要是因為王胡和錢夏娃相識了十多年。
于是借款協議簽訂后的第一筆借款五十萬元就順利拿到了,當著王胡的面,錢夏娃將這五十萬元當場給了趙亞當。
在這以后,趙亞當和王胡也成了朋友,王胡而且還經常和趙亞當一起聚會,他們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了。
不多久,趙亞當因為生意流動資金不足,再次開口向王胡借五十萬元。王胡因為和趙亞當之間走動得比較勤,也知道趙亞當從事的是正當生意,而且利潤也不錯,所以這次他也就爽快地一口答應了,在第二天就將五十萬元交到了趙亞當手上。
數月后,趙亞當請王胡到他公司參加公司成立一周年的慶祝酒會,在酒桌上當著錢夏娃的面,趙亞當給了王胡五十萬元。這時錢夏娃對王胡說,要他把那張五十萬元的協議作廢掉,趙亞當在旁也沒有說什么,王胡當場也答應了。
又過數月,王胡聽到趙亞當和錢夏娃分手的消息,并且又聽說錢夏娃還起訴趙亞當要求還款五十萬元,原因是錢夏娃要求趙亞當歸還她出借的用于趙亞當公司流動資金的五十萬元。而且王胡還聽說,由于他們之間是戀愛關系,許多事情都講不清道不明,因此趙亞當選擇了逃避的態度,根本沒有對此訴訟應訴,讓法院缺席判決了。非但如此,在缺席判決后還拿出五十萬元給錢夏娃。
幾天后,王胡接到趙亞當的電話,趙亞當對他說,他上次在慶祝酒會上還的是第二筆錢,第一筆錢他沒有替錢夏娃還,因此他現在不欠王胡任何債了。
王胡聽后立即打電話給錢夏娃,錢夏娃接電話后對王胡說,上次酒會上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已經說明借款協議作廢了,您怎還能讓我再拿五十萬元出來呢?況且第二筆五十萬元錢夏娃就沒有參與過,這是王胡和趙亞當的事,與她無關。王胡聽后如入霧中,扳遍了手指頭和腳指頭也算不過來這筆賬。
王胡去請教律師,律師告訴他其實很簡單,只要王胡起訴錢夏娃和趙亞當兩人,讓他們兩人成為五十萬元的共同被告,由他們兩人之間理清債務關系,或者讓法院知道第一筆五十萬元的還款,是還錢夏娃的還是還王胡的。但在本案中由于借款關系復雜,因此擁有司法管轄權的法院的級別較高,這就對王胡的訴訟費的增加有了影響。
其實趙亞當在當時被起訴時就應該答辯,并且應該將王胡加入作為共同被告,從而使得錢夏娃的訴訟目的不能得逞。而且一旦法院發現錢夏娃的訴訟純粹是泄私情的話,法庭還會對訴訟認定是惡意的,并會判錢夏娃賠償所有的律師費。
不過在這一訴訟中,王胡只要能夠讓法庭知曉趙亞當的不作為和錢夏娃的惡意訴訟意圖,王胡還是能拿回絕大部分律師費的。
(本文不作任何法律建議,本作者對由此采取任何 比照或推理本作品中的任何事例所引起的任何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
什么是三角債
個人之間或企業之間拖欠貨款所形成的連鎖債務關系。通常由甲方欠乙方的債,乙方欠丙方的債,丙方又欠甲方的債以及與此類似的債務關系構成。個人或企業之間的資金拖欠,有些是正常的商業信用,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應該強行清理。但若波及面太廣,規模過大,則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或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同時也會沖擊銀行信貸計劃的執行。此時,個人或企業應主動清欠,銀行也應積極協助。辦法是推進商業信用票據化,專業銀行對企業的商業票據有選擇地承兌和貼現,中央銀行有選擇地進行再貼現。如果遭遇惡性拖欠,只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 吳冬律師:
這真是一樁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債,讓我們抽絲剝繭來一一分析。
首先來看一下趙亞當、錢夏娃和王胡三人之間的借款關系。三人之間實有三個借款關系:其一,錢夏娃向王胡借款50萬元,并白紙黑字立有借款協議;其二,錢夏娃在向王胡借款50萬元以后,轉手將50萬元借給了趙亞當;其三,趙亞當自己又向王胡借款50萬元。既然有三個借款關系,那么按照正常的路徑,就應當有三個相應的還款關系。分別是:其一,趙亞當返還錢夏娃50萬元;其二,錢夏娃返還王胡50萬元;其三,趙亞當返還王胡50萬元。還款關系完成后應該達到的狀態是,王胡收回借款100萬元,趙亞當返還借款100萬元。
而現在,趙亞當確實返還了100萬元的借款,但是王胡卻只收到50萬元借款。難道另外50萬元的借款就不翼而飛了嗎?問題的關鍵在于趙亞當在公司成立一周年酒會上,還的錢到底是還給了誰?在酒會上,趙亞當當著錢夏娃的面將50萬元直接給了王胡,錢夏娃當即表示其與王胡50萬元的借款協議作廢。因為趙亞當是該筆50萬元借款的實際使用人,因此趙亞當沒有反對錢夏娃的這一提議,沒有反對就意味著趙亞當默示同意了由自己代替錢夏娃返還王胡50萬元借款。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和第六十五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由第三人代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在趙亞當代為履行債務后,他即對錢夏娃擁有了五十萬元的債權。
至此,我們再來整理一下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1、王胡對趙亞當還有50萬元的借款債權。
2、趙亞當和錢夏娃之間互負50萬元的借款債權和債務。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消,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消的除外。顯然趙亞當和錢夏娃互負的債務都是現金,金額也相同,所以他們之間的債權債務實際已經抵消。
事情至此看上去還是條縷清晰的,直到趙、錢分手,錢夏娃出來攪局。趙亞當錯就錯在不應該逃避訴訟,即放棄了自己的訴訟權利,又錯上加錯、不明就里地白白向錢夏娃支付了50萬元。按照趙亞當異想天開的想法,反正總共是100萬元的債務,他已經履行完畢了100萬元的還款義務,就沒有自己的事了。這就苦了王胡了,明明借出去100萬元,卻只收回來50萬元,而趙亞當和錢夏娃都振振有詞地說已經還款了,難道50萬元飛了不成?王胡應當向誰討要這50萬元借款呢?
問題還在趙亞當身上,碰到這種啞巴吃黃連,有嘴說不清的情況,趙亞當在錢夏娃起訴他時,就應當借王胡的嘴來說明事實,要么申請王胡出庭作證,要么就直接追加王胡為第三人,將趙亞當在公司成立一周年酒會上還款的性質查清楚,錢夏娃就不會得逞了。但是,他什么也沒有做,就給了錢夏娃50萬元。趙亞當的這一給付行為,似乎可以反推出趙亞當承認在酒會上歸還的是直接向王胡借的款項。因為如果不這么推理的話,趙亞當作為一個有正常理智的人,是不可能再向錢夏娃付款的。但是,這樣的推理又與趙亞當在酒會上還款時的表現相違背。
雖然,我們常說“真理越辯越明”,但是在這一借款糾紛中似乎不能適用,那就暫且“難得糊涂”吧!但是根據概率論的觀點,拋開他第二次向錢夏娃付款不算,如果趙亞當在酒會上還的是第一筆借款,那么他還欠王胡50萬元;如果在酒會上還的是第二筆,則他還欠錢夏娃50萬元。不管還了哪一筆,總有另外一筆是沒有還的。如果都是先借的錢先還,那么可能就不再需要對本案作出分析了。可往往是先借的錢可能后還,而后借的錢可能先還。就像在財務會計中,對原材料的核算有“先進先出”和“后進先出”兩種方法一樣,本案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還是有其普遍性的。
事已至此,我們唯一看明白的就是,錢夏娃用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就坐收漁翁之利,白白賺取了50萬元,這50萬元在法律上叫做“不當得利”。所謂“不當得利”,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的規定,是指“沒有合法根據,取得的不當利益”。該法第九十二條同時規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現在對于王胡來說,要理清錢夏娃和趙亞當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唯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將趙亞當和錢夏娃列為共同被告,讓法院來明確三人之間的關系。
圖:王儉 編輯:孫薇薇 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