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是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西部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已經建成的南部園區和正在開發建設的北部園區兩大部分組成。南部園區規劃面積為9.6平方公里,位于南岸南坪地區;北部園區(北部新區經開園)規劃面積83.7平方公里,位于渝北禮嘉、鴛鴦、翠云地區。重慶出口加工區于2D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于北部園區內,其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1平方公里,圍網封關面積0.4平方公里。200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重慶出口加工區成為全國七大開展拓展保稅物流功能的試點區之一。
重慶經開區建區十余年來,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的辦區方針,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致力于建設“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服務型政府,營造投資環境,創新管理體制,培植產業經濟,經濟社會事業較快發展,基本實現了“打基礎”、“建平臺”的目標。截至2007年8月,共引進2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461戶,合同投資總額4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累計注冊內資企業4608戶,注冊資本108億元。入駐世界500強企業22家,初步形成以汽車摩托車為主導產業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綠色食品、現代物流等支柱產業,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產出超過50億元。可以說,經過十余年來的努力,經開區已經站在“求突破”、“上臺階”的歷史關口。
面對新的機遇,作為重慶市改革開放的窗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示范區,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核心增長極極核的經開區,緊跟形勢,把握大局,在認真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一小時經濟圈”發展戰略,特別是汪洋書記考察經開區時提出的重要指示的基礎上,抓住統籌城鄉的深刻內涵和本質要求,結合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區情實際,理清思路,著眼未來,高起點、高標準地提出了“兩個領先”的戰略目標,即領先在重慶和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領先在重慶和西部地區建成具有綜合性功能的國際化示范區。
站在新的起點,經開區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升對內對外開放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率先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方針,用5-10年時間,大力實施“五個一流”、“四大產業集群”、“三種經濟形態”、“兩大產業園”和“一個群體”的“54321”發展戰略,在經開區這片獨具魅力的土地上,領先建成重慶和西部地區具有綜合性功能的國際化示范區。
“五個一流”:建設一流的綜合投資環境優化區,一流的高品質對內對外開放區,一流的生態環境宜居及高素質人才聚集區,一流的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區,一流的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區,全面打造經開區國際化示范區形象。
“四大產業集群”:根據經開區現有基礎與功能定位,積極創造條件,打造汽車產業集群、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現代裝備制造業集群和高端服務業集群。
“三種經濟形態”:總部經濟、臨港經濟和樓宇經濟。
“兩大產業園”:繼續做大做強以長安福特、力帆、上汽依維柯、凱瑞特種車為龍頭的汽車工業園,使其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整合出口加工區,成為長江上游最大的集運輸、倉儲、轉口、加工、配送、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現代物流中心,服務重慶、輻射長江上游,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一個群體”:著力改善農轉非群體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就業援助,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轉非群體的健康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先行先試,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今后的5-10年,經開區將遵循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以產業聚集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一個遠離喧囂、功能完備、以產業為支撐、宜業宜居宜教,自身獨立且充滿活力的多功能城市區域,領先在重慶和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領先建成具有綜合性功能的國際化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