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再說]
親情測試
山東省淄博市萬杰朝陽學校小學部五(3)班肖培霖
我的親人有許多。有我親愛的同學,有養育我的父母,還有關心我的老師……
這天,魏老師讓大家在紙上寫出五個自己最愛的人,我毫不猶(yóu)豫(yù)地寫上了爸爸和媽媽,可是剩下的三個人選卻讓我為難了:在父母以外的親人朋友中,到底我最愛誰呢?我知道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幫我回答,我只好開始在大腦中搜尋親情的記憶。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姐姐的笑容——是呀,姐姐對我很好,每當有什么好東西她總會分給我,我最愛的人的名單里應該有姐姐。于是我寫上了姐姐。可是,下一個寫誰呢?就寫魏老師吧!因為我一直認為我認識魏老師是一個奇跡,同時,魏老師也促使著我不斷地創造著文字的“奇跡”。還有最后一個名額,阿姨、外婆、表妹……許多熟悉的面孔一起浮現在我的眼前,讓我難以取舍。猶豫再三,我還是把機會留給了我的同桌麻守航,因為他是我的“開心果”,我不高興時他總會逗我開心。因為有了他,我的寄宿學校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我以為任務完成了,可是老師卻說:“同學們已經在紙上寫出了你最愛的五個人,看到這些熟悉的稱呼和名字,你的心中一定充滿了幸福和甜蜜。不是老師心狠,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也許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這些暖意融融的名字會成為傷心的記憶。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的心情會如何?現在請你拿起筆,從你最愛的五個人中劃去一個。”
劃去一個?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些可都是我最愛的人呀!我看了看名單,覺得只有劃去麻守航對于我來說才可以勉強接受,于是我慢吞吞地劃去了他的名字。但是我感到很傷心,也感到無奈,仿佛我的歡樂從此就劃去了似的。然后,魏老師再次讓大家劃去一個,我猶豫了,到底劃誰?我親愛的父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劃的,只有姐姐與老師了。可是姐姐在什么情況下都幫我,我怎么能把她劃掉呢?劃掉老師嗎?也不行!在我陷入困境時,是老師把我“救”出來的。到底劃掉誰呢?我最終選擇了老師,傷感地把姐姐兩個字劃去。接著,老師又讓大家劃掉一個,我的筆尖在媽媽和老師之間來回走動。我想起了媽媽是多么愛護我,老師把自己學的知識教給我……我的大腦開始混亂,一顆晶瑩的淚珠流過我的腮邊。我遲疑地劃去了老師兩個字……我的心中百感交加,有一種孤獨無助的感覺,雖然老師依然站在我的面前。
我面前的名單上只剩下爸爸媽媽了,我再也無法拿起手中的筆,我已經無法承受這種選擇的痛苦了,所以當老師征求是否繼續的意見時我選擇了退出。
等心情平靜下來,我才慢慢領悟(wù)到了老師舉辦這次活動的深意:也許我們一直沒有注意親人的愛對于我們的重要,可是一旦離開了親情,確實讓人無法忍受。
[討論開始]
魏老師:親情測試的游戲大家都做過,記得當時很多同學都泣不成聲。現在重讀肖培霖同學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張華溢:我記得我當時都哭了。
劉建:我也是,我都不愿意做下去了。
周涵:我那時才體會到親情對我是如此重要。
魏老師:那么,大家是怎么看這篇習作的?
孫冰潔:我覺得這篇作文寫得很具體,尤其是活動過程中“我”的心理活動寫得尤其真實具體,讓人讀了以后很容易產生共鳴。
張華溢:把親人的名字一個一個劃去的過程是最容易打動人的內容,肖培霖同學很好地寫出了這個過程,劃去了誰,怎么選擇的,而自己的心情怎樣,都能通過作者的描述給人以明確的印象,讀著讀著,我都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在那里作艱難選擇的不是肖培霖,而是我自己。
劉建:在做這個游戲的時候,除了老師的提示語,沒有人說話。所以要想讓大家知道自己在游戲中的所做所思所感,只有通過細膩(nì)的心理活動描寫來實現。
周涵:那這樣看來,作者大段地引用了老師的話,有些不好。
孫冰潔:我也覺得引用的內容多了些,可以換成轉述的形式,簡單介紹。
劉建:這篇作文的語句很通順,有些句子很生動,值得我學習。像:“劃去一個?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姐姐在什么情況下都幫我,我怎么能把她劃掉呢”等句子就很有表現力。
張華溢:我覺得文章的結構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比如選擇五個最愛的人這個環節可以稍微簡略一些,老師的話也寫得簡略一點,重點把最后一個環節的內容寫出來,寫具體。
劉建:我也是這么看的。
魏老師:大家說得很好。這種活動的記敘,過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內心體驗。只有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得很細膩很真實,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達到感動讀者、讓讀者在感動中受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