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6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巧用修辭,從容應答,妙語連珠,異彩紛呈。
1.巧用排比,凸現要旨
“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屬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于人民。”
——總理的開場白,巧妙運用排比修辭手法,言辭懇切,凸現了會議的要旨,強調政府工作人員除了當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沒有任何權力。這既為會議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氣氛,也反映了人民總理的公仆精神。
2.善用比喻,貼切生動
“一個船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個最慢的船只。”
——總理把“困難群體”比作航行速度最慢的“船只”。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解決民生問題首先應著眼于生活困難群體,特別是農民這一重要群體。如果我們改善了這一困難群體的生活狀況,也就改善了整個社會的生活狀況,從而推動中國這只航行中的“大船”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紫荊花盛開了,今年花兒紅了,明年花更好!”
——“紫荊花”喻指香港,“花兒紅了”喻指香港回歸祖國十年后發生了巨大變化,“明年花更紅”喻指香港未來將更加繁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諧。比喻貼切,極富詩意,表達了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
3.引用詩文,相得益彰
在答記者問時,溫總理引用詩文,可謂信手拈來,既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化,又巧妙應對了記者的提問。
“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
——詩句引自我國著名詩人艾青詩作《窗外的爭吵》。總理借用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詮釋了“快樂”的內涵,深情地表達了他對人民快樂和幸福的牽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引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千帆競發、萬木爭春,是春天富有的勃勃生機,總理巧用唐詩,意在表明:海峽兩岸和平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總理引用了《管子·版法》中的兩句,意思是要招納遠方的人們,就要先整治好國內;要避免禍亂的發生,在于消除人怨。強調說明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雖然現在兩國間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是已有一個合作的基礎。縮小分歧,消除影響兩國關系的政治障礙,加強合作,世代友好,符合歷史潮流,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名為治平無事,實有不測之憂。”
——語出宋代蘇軾的《晁錯論》。總理引用古語,客觀地說明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但是仍存在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的問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魏征在與唐太宗關于歷代興衰的對話中引用的古語,見《貞觀政要·政體》。總理借用此語,深刻闡述當前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表明本屆政府懲治腐敗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