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我發現:魯迅有一位嚴而不厲、嚴而可親的先生,我們有一位厲而不嚴、厲而可親的戚老師。魯迅上課趁機畫畫,我們上課趁機講話;魯迅喜歡捉蒼蠅喂螞蟻,我們喜歡撿罐子喂垃圾桶……總而言之,三味書屋和我們初一(3)班有值得一比的地方。
初一(3)班戚老師VS三味書屋的先生
我們(3)班在全年級小有名氣,每次考試都與“3”挨上邊,每次集體活動我們都非常積極,我們還有“搞笑三寶”。不過,最讓人羨慕的是我班有一位小巧玲瓏、才貌雙全、小家碧玉的班主任——戚老師,她溫柔善良,對我們體貼入微。上課時她是捕捉“課堂不良分子”的獵人,下課時她是我們開玩笑的“對象”。她兇起來像一只老虎,不兇時像我老母。總之,戚老師十分受我們尊敬。
而三味書屋的先生則不同,雖不知他是否英俊瀟灑,也不知他是否高大威猛。但我從文中看出,他是個有一點點暴力傾向的人。為何這么說?大家請看課文記述:“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
初一(3)班不平等條約VS三味書屋不人性罰條
我們初一(3)班有一樣令全班同學望而生畏的東西——兩人一張的班規實行單。這張 單子記錄著許多“不平等條約”,比如:“亂丟垃圾罰款”“說粗話打掃辦公室”“遲到一分鐘罰面壁五分鐘”等等,都成了我們的“束縛令”,也不知當時老師宣讀班規時同學們是怎么想的,一個勁地喊:“通過,通過!”可現在,那些喊聲最高的同學都相繼成了“班規受害者”。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而魯迅筆下的先生,有時會用不人性的罰條來管教學生。學生做錯事,可以罵,可以罰,干嗎非要打呢?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3)班的“不平等條約”和三味書屋的“不人性罰條”都是為了學生好。
初一(3)班學生VS三味書屋學生
初一(3)班學生能有點名氣,除了老師外,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些學生。我們(3)班的學生個個聰明活潑、才貌雙全。我們(3)班從開學初到學期末都掛著“文明班”錦旗。我們大家團結一致,和睦相處。雖然同學間有時會有摩擦,但不一會兒就煙消云散了。我能在這個班,真的非常幸運!
三味書屋的學生和我們可有大不同。他們下課在后園中破壞綠化——折蠟梅花,還殘殺動物——拿蒼蠅喂螞蟻,也違反紀律——在先生讀書入神時玩、畫畫。他們畫畫,為什么不畫柯南,不畫周星馳,要畫“蕩狗志”(《蕩寇志》)和“西有雞”(《西游記》)。所以說,三味書屋的學生沒有我們聰明。哈哈……
照這樣一算,我們初一(3)班就是比三味書屋好,這場VS大戰,我們初一(3)班戰勝了三味書屋。
【指導教師:劉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