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類來說,除了地球以外,在茫茫的宇宙里,是否還存在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我們這一次月球探險的理由。
——題記
2050年的一天,年逾花甲的我作為月球考察專家,與其他幾位科學家乘坐“嫦娥三號”飛船到月球上去考察。
飛船在火箭的推進下終于進入太空。太空一片蒼茫。
終于到達月球了。我打開登月艙的艙門,從梯子上一步一步地走下來,剛想踏上月球表面,身子卻似乎要飄起來。踩到月球表面的一剎那,我長舒一口氣——我終于踏上了月球!
我鎮定下來后,先檢查了登月艙。檢查完畢,登月艙一切正常。于是我高興地抬眼觀望太空,天空黑亮黑亮的,這情景使我聯想到了黑亮黑亮的皮靴子。沒有塵埃,沒有濕氣,好晴朗,好神秘。我高興地抬步就走,不想跌了一跤,由于重力很小,我跌倒的動作很慢;沒等碰到地面,我便輕松地扭轉了身子,如同電視中的慢鏡頭。而后,我在月球上像袋鼠一樣一跳一跳地走動。只能這樣行走,這是由月球的引力決定的。有幾次跌倒時,我仰面向后倒去,我并沒有擔心,而是讓身子自如地轉個圈兒,就站穩了。如果是在地球上,那肯定要摔個仰八叉,摔得昏頭昏腦的!
人類要在月球表面正常生活居住,首先離不開淡水和氧氣,而月球上既沒有水又沒有空氣。怎么辦呢?這是我們這次月球之旅的重要課題。
坐著月球車,我開始對月球的沙土進行考察。我發現月球的沙土含有很多的氧,就大膽提出了用月球沙土來制造淡水和氧氣的設想。我跟同去的科學家設想先用鏟車挖掘沙土,從中選出含氧的礦物,然后用氫使含氧礦物還原,便可制取淡水。有了水,用電使水電解,從而得到氧氣和氫氣。氧氣經液化貯存,隨時可向月球基地移民供應。我們將這些記入了備忘錄。
食物從哪里來呢?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實驗,證明失重狀態不但不會影響新生命的誕生,還會使月球土壤中的植物種子發芽率更高,生長更快,開花或抽穗時間更早。只要在月球上建立起月球農業和養殖業基地,月球移民的食物來源是有充分保障的。
我們還就月球太陽能利用和如何適應月球溫差問題展開了爭論。正當爭論得激烈之時,我們身上的警報裝置“嘟嘟”地響起來,原來,我們的氧氣只夠用兩個小時了,于是我們匆匆回到了登月艙。
由于預定的返航時間到了,我們只好重返地球。
我們成為了所有地球人關注的焦點。我的《月球探險記》成為了全球暢銷書。如果你想讓我為你簽名的話,我很樂意效勞。
簡評
小作者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奇特,行文天馬行空,又入情入理,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了解到了一些月球知識。
開頭結尾新穎生動。
【指導并置評:孟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