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令人拍案叫絕的國畫,栩栩如生地畫了這樣的內容:一個人牽著毛驢過橋,橋下河水嘩嘩,波濤洶涌。小毛驢似乎害怕了,拼命地扭著頭,撐著蹄,不肯上橋。牽驢人憋足了勁,用力拽緊韁繩不放。其實,畫上的人與驢之間并沒有畫韁繩,但那逼真的姿態、神情、動作讓人感到了韁繩的存在。據傳,這幅出自明代畫壇大師唐伯虎之手的《川上圖》曾掛在畫鋪里被一位頗具鑒賞力的行家看中,以百兩紋銀的高價成交,買主付了定銀,約定第二天來取畫。當夜,喜出望外的畫鋪老板捋著山羊胡,瞇著眼睛在細細玩賞這幅能賣得如此高價的畫時,發現畫中沒畫韁繩,這可如何是好,若被買主識破,這筆利潤豐厚的買賣豈不泡湯了?!他眼珠子骨碌碌一轉,嘴角掠過一絲得意的笑——有了,他小心翼翼地提筆添上了韁繩。第二天,畫鋪老板喜滋滋地迎接買主,買主一看畫立即要求退定銀。老板一頭霧水,睜大眼睛問為什么,買畫的人說:“這幅畫妙就妙在沒畫韁繩卻似有,現在韁繩都畫上去了,我還要它做什么!”
藝術是相通的。“不畫一筆,盡得風流”的“留白”藝術技法,在寫作上也被廣泛運用。寫作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隱藏在水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的經驗之談鞭辟入里。作品直露無遺,往往魅力喪盡;而含蓄曲折,藏而不露,曲徑通幽,弦外有音,言外有意,文雖止而意無窮,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間,會使作品更加韻味十足,魅力四射。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必須不斷地提高層次。“探索性”閱讀就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必須精細,必須有想象力;唯有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留白”技法可謂運用得爐火純青,令人嘆為觀止!他讓你在讀其作品時如同咀嚼橄欖果,愈嚼味兒愈醇美,嚼過后滿口余香,良久回味!他的小說《孔乙己》描述深受封建文化與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那個身材高大、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站著喝酒的孔乙己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孔乙己讀了半輩子的書卻半個秀才也沒撈到;他好喝酒,寧可在柜臺前站著喝也不愿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和短衣幫為伍;他能寫一筆好字卻好吃懶做;他喜歡孩子,將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他想教小伙計識字,卻因為偷了主人家的東西被打得傷痕累累,以至打折了腿,成為咸亨酒店顧客取笑的對象……總之,讀了《孔乙己》誰都不會忘記這個可憐可笑可悲可嘆的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
然而,作者在這篇小說中僅寫了酒店的簡況、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及被打折了腿用手“走”來酒店等幾個極短的片斷,而將“其余的八分之七隱藏在水下”留給讀者去想象、去領悟、去探索,在藝術“留白”的遐想神游中參與小說的再創作,思而得之;讓讀者從“露在水上的”去探析“隱藏在水下的”,比如,孔乙己的家庭、小時候讀書的情況、他參加了多少次科舉考試、一次次名落孫山時的慘景又是怎樣一種狀況、能“闊綽”地“擺”出八文錢時他是做什么的、后來囊中羞澀只能“摸”出四文錢時他的生活狀況又是如何的、那些臉上的新傷痕是怎么生成的、被打折腿的前前后后的情況怎樣、后來他果真“死”了嗎……作者“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將許許多多韻味不盡的藝術“空白”留給讀者,讓你張開想象與聯想的雙翅,在小說設置的情境中神游,在不斷探析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啟迪你走進小說,又能跳得出來,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的底蘊與真諦。
在閱讀時,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翅,仔細探究作品的藝術“留白”,在作者描述的情境中神游,創造性地遐思,細細品味作品的美妙之處。如此“探索性”的閱讀,將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與意想不到的收獲!“探索性”閱讀是閱讀的一個好方法,同學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