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面南背北,端坐于南京市郊的紫金山南麓。參觀過中山陵的人,無不被其磅礴氣勢所震撼。
站在山腳舉目一望,漫山濃綠中,一片整齊的開闊地,寬闊的石道將上下建筑連接。無論是入口的石牌坊、衛陵的小屋,還是遠在山間的祭殿,一色的青藍琉璃瓦,一律的銀灰石壁。滿目的清冷色調,盡管是萬里晴空之下,仍不免在我們心頭蒙上一層灰暗。(文章以簡練生動的語言描寫了中山陵的坐向、布局、氣勢、色調,為文章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埋下了伏筆)
過石坊,穿小屋,繞碑亭,展現眼前的便是在山下就可一目了然的石道。它平伸坡上,毫不遜于一個橄欖球場的面積。沿山坡而上,石級累累,其中建有兩個緩臺,整整齊齊如候令的萬千軍馬。三百余級臺階使上下建筑高度差達七十余米,無怪乎在山腳往山上一望,最上端的祭殿就好比在云霧之中。石階盡頭,祭殿門前,在寬闊的大平臺上回身一望,山下景物連同整個天空盡收眼底。茫茫山野,蒙蒙霧氣一般綿延遠方,與長空融于天際。燦爛陽光中,朗朗臺道,更顯得真切逼眼,左右林木,亦更顯得郁郁蒼蒼。哦,好個俯瞰山河的所在!孫先生于此靜臥,看到中華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怕也該心舒意暢了。(說明與抒情議論相結合,在描繪景物的同時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
祭殿后側,穿過一道十多厘米厚的窄小銅門,跨人墓室。室內無窗,電氣燈照得亮如白晝,四壁室中央砌有圓形墓穴,孫先生的大理石棺及臥像置于五米之下。頭上穹頂,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我們繞著環形小道,低頭瞻仰孫先生的靈棺,一種莫名的肅穆莊嚴之感油然而生。(用語準確到位,清楚地交代了墓室的特征)
中山陵整體布局為一座鐘形,祭殿為鐘體,石道為懸索,碑亭、小屋為鐘擺。由上而下,真是座架立山間的巨鐘。這鐘不正如孫先生嗎?在那個黑暗混亂的年代聲聲激鳴,喚醒人們為奪取自由而戰。這鐘又何嘗不像孫先生,以博大的胸懷傲立世間!這巍巍的中山陵啊,好一個民主運動先驅者的寫照!(作者以鐘來隱喻孫中山如巨鐘的一生,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簡評
這是一篇難得的說明文,作者按照由外到里的說明順序,先寫了中山陵所在地的優美環境,再寫中山陵的內部布局,順序井然,層次清楚。另外,作者在行文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