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紀之交,消解“美的本質”、“美的本體”、“美”本身的呼聲始終不絕于耳,不僅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美學家們搖旗吶喊,而且中國大陸也有不少人遙相呼應,甚至比西方解構主義者叫喊得更加起勁,更加激進。因此,人們就勢必要問:到底世界上有沒有美?如果世界上沒有美,那么人們就可以安安靜靜地沉默了,可是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不甘沉默的學者沒完沒了地在追問“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美何以可能”?這些問題至今并沒有從學術界和人們的頭腦中消失。盡管我是相信世界上有美存在,而且認為美的事物也有使其成為美的事物的緣由、本源、本體的,但是,當消解“美”的呼喊聲浪不斷高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時,心里總歸有一點點不那么踏實。于是,我在努力尋覓有力的證據,反復地加以論述闡明,因而心里比較有譜了。后來,我又讀了意大利著名哲學家、符號學家、解釋學家、作家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于是我就更加有把握了。
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描述了西方關于美的發展軌跡。既然美在西方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那就說明美是存在的,至少在西方是存在的。而且,不僅存在者是存在的,而且決定存在者的存在也是存在的。那么,在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美也肯定會在全世界傳播。尤其非常確鑿的是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依據的就是西方的藝術作品,他從西方的藝術作品中看到了“美”的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規律。這樣,美的歷史就變得是可觸摸的、感性的、具體的,那么,“美”就更加是存在的了。
讀完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我們對于西方從古至今的美和美的觀念就有了一個大致清晰的輪廓,也可以歸納出一些相應的規律。誠如翁貝托·艾柯所說:“美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文化而轉移”,“美向來并非絕對、顛撲不破,而是隨歷史時期與國家而異”。經歷了這么一番美的歷史的巡禮,我當然更加深信:美是存在的,美的存在者存在著,美的存在也存在著,美的觀念同樣存在著;美和美的觀念,不僅存在著,而且變化發展著,隨著歷史、民族、國家、文化、政治、道德等等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著。
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在編排和制作上也有著鮮明的特征,顯得不同凡響。其一就是,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編輯了大量的藝術圖片。在目前這個“讀圖時代”,這些藝術圖片無疑可以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加讀者的興趣。不僅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所配發的藝術圖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藝術珍品,對于理解相應時代和國家的美和美的觀念具有直接的直觀價值。其二則是,翁貝托-艾柯的《美的歷史》在書的前面著意安排了一個“比較表”,把“裸體的維納斯”、“裸體的阿多尼斯”、“穿上衣服的維納斯”、“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維納斯的臉與發”、“阿多尼斯的臉與發”、“圣母”、“耶穌”、“君主”、“女王”、“比例”等項有關人體美及其觀念的歷史發展進行了形象化的排列,讀者就可以從這些相關的典型形象的觀賞、分辨、體驗,領悟到西方主要的人體美及其觀念的發展演進的過程,還可以使有心的讀者從這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比較之中總結出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其三便是《翁貝托·艾柯的Ⅸ美的歷史》把說明一種美和美的觀念的文獻資料,包括神話、傳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歷史記載、科學文檔、圣書經文、學術著作等等,附在正文的后面,讓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闡釋相關的美和美的觀念,使得作者的論述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這大約也恰好反映了翁貝托·艾柯的一個基本的符號學、詮釋學的觀點:開放性閱讀必須從作品本文出發(其目的是對作品進行詮釋),因此它會受到本文的制約。也就是所謂的“本文的意圖”。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的,離開了話語和文本(即本文),任何理解、詮釋、解釋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強以為之,就必定是任意的、無根的、天馬行空的“過度詮釋”。其四是《翁貝托·艾柯的Ⅸ美的歷史》編排了一個別致的“索引”,這個索引,不僅有各種文獻的“作者索引”,而且還有“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索引”,這樣就更加方便讀者的查閱。如果再有一個術語索引,那就更加完美無缺了。
《美的歷史》
作者:翁貝托·艾柯彭淮棟譯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2月
定 價:1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