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出版與版權保護在出版、版權界炙手可熱,受到業界廣泛地關注,甚至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全社會、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家版權局以“互聯網版權保護與產業發展”為主旨,于7月18日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國際版權論壇(2007國際版權論壇)。整個論壇內容豐富,精彩紛呈。本文試作梳理,淺加品評,愿與讀者共享。
觀點一:數字化正在成為21世紀出版業的基本特征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指出,如果說20世紀的出版以電子化為基本終緒性特征,那么在21世紀,數字化似乎可以成為出版的基本特征。他談到,國際傳統出版產業為謀求數字化生存紛紛“倒戈”、轉型。日本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電子書的出版。隨后,歐美許多國家也紛紛開始了網絡出版業務。作為世界三大教育出版集團之一的麥格勞·希爾2000年已經出版電子書1700種;其下屬的教育出版公司,已經計劃把所有的教材制作成電子版本,提供網上服務。作為專業期刊發行的發達國家,荷蘭從2002年起已經停止發行平面紙質期刊,而全部采用網絡出版的形式。目前,國際上有影響的期刊基本都實現了網絡出版。從銷售/消費的環節看,2005年美國數字內容資源的在線銷售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平均每個消費者每年在數字資源上的消費為100美元。
記者品評:賀社長的觀點很是獨到,但表述卻比較委婉和含蓄。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數字化正在成為21世紀出版業的基本特征;并且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出版業的數字化特征也越來越鮮明。
另外,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在第二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的介紹,截至2006年底,中國互聯網期刊收入達到5億元人民幣;電子書收入達到1.5億元;網絡游戲收入達65.4億元;網絡廣告收入達到49.8億元;在線音樂收入達1.2億元;手機出版(包括手機彩鈴、手機游戲、手機動漫)收入達80億元。全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整體收入約200億元,從事網絡內容出版的人員約50萬。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2006年間,中國數字出版業產值年均增長5倍。在受眾層面上,我國已有4.7億手機用戶,1.44億網民,個人電子閱讀終端已經超過了1.5億,1/4的讀者在閱讀數字出版產品,并且現在以每年30%的速度在上升。可以說,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相當迅速,已經初具規模。
觀點二:電子書出版蓬勃發展,手機出版異軍突起
新聞出版總署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管理司副司長寇曉偉談到,2006年中國電子書的市場規模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全國45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書,已達30多萬種,已成為全球單一語種最大的電子書庫。預計到2015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日本文化廳日本版權局國際課課長龜岡雄先生談到,日本電子書市場2002財年為10億日元,到2005財年則猛增至94億日元,3年間增長多達84億日元,年均增速高達280%。其中,手機電子書市場到了2002財年時還非常微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計,到了2005財年卻猛增至46億日元,幾乎占電子圖書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余為個人電腦和掌上電腦的電子書市場),其年均增速更是高得令人瞠目。在2005財年,日本手機的電子漫畫出版已經達到了23億日元,與手機文學類圖書、畫冊的出版平分秋色,比電腦電子漫畫11億日元的市場份額高出了一倍還要多。
記者品評:中國—項調查顯示,有超過35%的用戶(超過四千萬網民)經常在網上看電子書;英國一項調查顯示,25歲以下的人群中,有超過50%的人閱讀電子書。就手機出版而言,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用戶,截止到2006年底,中國總計手機用戶量4.6億戶,預計到2010年會達至1)7億用戶。2006年,手機出版一改往年網絡游戲占到數字出版整體一半以上的局面,在數字出版產業整體產值中超過40%,取而代之成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最重要板塊。日本的電子書出版增速明顯,作為動漫出版大國,其手機漫畫的迅猛發展則充分顯示了手機出版的異軍突起和快速成長。
觀點三:傳媒和消費者的界限開始模糊,傳統社會秩序受到威脅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指出,快速增長的新技術(博客、播客、P2P等)使得我們進入一個互聯網用戶信息發布的新時代。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應用對我們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法規、政府公共倫理道德、價值觀等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首先,傳統媒體和受眾的界限開始模糊了,傳統的社會秩序開始受到威脅,某一個網民不負責任的猜想有可能誤導公眾,消費者對市場的影響開始強大起來了。其次,寬帶、Web2.0、低價的海量存儲,以及其他的先進技術的普及,正在對傳統的業務方式形成挑戰。其中包括媒體的出版物和相關領域的管理過程中,理念、概念和制度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改變。胡理事長預測,到2010年,70%的網絡新聞將要來自于網民,就是網民提供了70%的新聞;社區網絡把我們帶入一個新的時代,移動性的增長進入爆炸的時代。
記者品評: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作者、記者、編者和具體信息的發布者,發表、出版的門檻大幅降低甚或消失,傳媒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如何防止虛假新聞的產生,如何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堅持社會主義新聞出版職業操守,把握正確的新聞出版導向,以及傳統新聞出版公共管理如何變革、新興出版活動如何引導和規制,等等問題,都是在新聞出版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認真、審慎地加以妥善解決。
觀點四:全球數字鴻溝逐步縮小,但互聯網使用狀況并不均衡
美國富蘭克林皮爾斯法律中心瑪麗WS王教授認為,全球數字鴻溝在穩步縮小,但互聯網的使用率以及用戶增加情況并不均衡,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網絡接入的高成本,制約了許多國家尤其是欠發達以及貧窮國家互聯網接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她談到,全球數字鴻溝正在縮小。2000-2007年間,整個亞洲的百群網用戶在以265.7%的速度增長。2007年,亞洲互聯網普及率為11.3%,世界其他國家的普及率為25.7%,全球的普及率為17.6%。2006年第三季度,中國同期新增線路350萬條,而美國僅有290萬條。根據全球著名的IT調查公司PointTopic的統計,截至2007年6月,全球寬帶用戶數量目前已經在3億左右。其中,中國以5824萬的寬帶用戶數僅次于美國的6000萬而排名第二。但是,由于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網絡接人的高成本,欠發達國家以及貧窮國家的網絡接人和使用普遍受到制約,世界互聯網使用狀況并不平衡。根據ITU的統計數據,僅占全球人口15%的G8國家(八國集團)的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幾乎占世界的50%;而擁有寬帶的前20個國家中的用戶占到了世界寬帶用戶的80%。
記者品評:目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上升為12.3%,高出亞洲總體普及率1個百分點。但是,按照瑪麗WS王女士的介紹,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不及非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仍然低于全球水平5.3個百分點。整個亞洲的互聯網普及率最低,不僅不及其他地區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2/3。全球數字鴻溝仍然嚴重存在,整個亞洲比較落后。在數字化浪潮迅猛發展的今天,發展互聯網事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互聯網的接入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亞洲各國尤其是欠發達國家應充分重視互聯網事業的發展。根據《印度時報(lndia Times)》的消息,印度政府已計劃在兩年內向所有印度公民提供2Mbps的免費寬帶服務。這一方面是亞洲發展的幸事,另一方面也為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作出了表率,提出了警示。
觀點五:侵權的形式隨技術的發展而變化,侵權的性質并未改變
北京市德君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平指出,辨別一網絡傳播行為是服務提供行為還是內容提供行為,不能看網站的營業執照,而應看它的具體行為。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歸責要件有二:一是行為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從事等行為前應盡合理的注意義務;二是行為人對其行為有控制能力。只要其商業目的明確,侵權行為客觀存在,并且侵權過錯明顯,就是侵權盜版,就應受到法律制裁。根據美國富蘭克林皮爾斯法律中心瑪麗WS王教授的介紹,所謂的服務提供商“安全地帶”應該符合特定的標準,附加特別的限制。具體可以借鑒美國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
記者品評:隨著網絡鏈接技術、P2P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沒有幾家網站是純粹的技術提供商(ISP),絕大部分網站在具備一定的技術平臺和行業影響之后,都開始從事內容方面的提供,演化成了內容提供商(IIP)。所謂信息網絡傳播行為重在通過網絡渠道傳播信息,而不論行為主體的注冊身份是ISP還是ICP。只要實施了信息傳播行為,侵犯了他人(包括作者、傳播者)的權利,就是網絡侵權行為,就應當按照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技術總是在不斷發展。在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就應當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處理高新技術條件下的侵權問題。
觀點六:網絡侵權盜版現象嚴重,國家打擊力度不斷加大
中國版權協會反盜版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談到,目前,國內1400多個電子網站中,真正擁有版權的大概只有4.3%,1300多個網站全都是盜版。北京聯眾電腦技術有限責任公司CEO伍國梁談到,網游的“私服”、“外掛”現象相當嚴重。2006年,中國網絡游戲用戶為3112萬人,但外掛網游玩家多達1612萬人,占52%;私服玩家多達933萬人,占30%。此前的一項統計也顯示,2005年在中國約有7200家音樂下載網站,但僅有10%左右的網站獲得了唱片公司的授權或交納版稅,其中,排名前九位的網站基本沒有正版渠道。面對猖獗的網上侵權盜版現象,國家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據統計,2005年以來,國家版權局連續兩年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專項行動,共查辦網絡侵權案件608件,關閉非法網站280余家,沒收服務器110臺,遏制了網絡侵權盜版活動的蔓延勢頭,規范了網絡經營秩序,在全社會形成了保護網絡知識產權的強大聲勢。
記者品評: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侵權盜版日益呈現技術專業化、主體泛眾化趨勢,侵權技術越來越專業,侵權主體越來越大眾化,傳統的版權保護手段和保護力量越來越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高新技術來規治高新技術、防止高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引導高新技術的健康發展日見重要。北京市已建立起數字版權保護平臺,國家級的網絡監管平臺以及數字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等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發工程也正在研究實施。在此,筆者希望也相信這些措施能在防范和抑制網絡侵權盜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觀點七:經營創新和權利保護對于版權企業同樣重要
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一丹指出,騰訊公司通過QQ秀實現了動漫作品的網上零售,并通過授權經營生產出許多卡通實物,如今,全國主要城市的QQ卡通形象專賣店已有300多家。三辰卡通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陳越光指出,三辰集團藍貓品牌的衍生產品更是擴展到了14大門類的7000余種產品,其電視節目已輸出到了東南亞、西歐、北美、拉美等的38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都高度重視版權保護工作。騰訊公司為保護《QQ幻想》發動了全國首例打擊網絡游戲外掛案;三辰集團已取得藍貓卡通形象等30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并在國內注冊“藍貓”系列商標383件,在31個國家注冊商標35件,構建了全方位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記者品評:版權是版權企業的核心資源。如同其他資源一樣,版權唯有流轉起來才有經濟意義和市場價值。如果說產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根本動力,那么經營創新則是企業發展靈魂的重要支撐。迪斯尼公司開創的主題公園經營模式,每年給迪斯尼增加營業收入超過百億美元,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營收和利潤支撐之一。騰訊公司和三辰卡通集團的版權經營創新已初現端倪,并產生了巨額經濟效益。對這些企業來講,版權有多重要,版權保護就有多重要甚或更加重要。因為版權資源的重要性基本通過兩種手段得以實現:一是版權生產和經營創新,二即版權保護。但版權保護不像生產和經營那樣存有市場風險,它往往能給版權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或避免、減少經濟損失的發生。因此,每個版權企業都應該像自然人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企業的版權,把版權保護列為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提升到單位戰略發展中心環節的高度。
觀點八:版權保護,關鍵是平衡
胡啟恒指出,信息社會的治理是非常復雜的系統。關于版權,最重要的是平衡,好的管理政策應該把握知識產權的過渡保護和正常保護之間的平衡點,以不妨礙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應用為前提,在此前提下,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如果失去了這個前提,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下的社會公眾,就會從促進創新走向自己的反面。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劉春田教授也指出,盡管技術的發展可能使侵權難以控制,權利人還是相應地承擔一定的行為義務和行使限制。從版權的發展趨勢看,在網絡內容提供商的侵權責任認定和追懲方面,則經歷了從傾向于保護權利人的利益到逐漸平衡雙方的利益的轉變,目的在于能夠有效使各方權利得到相互制約,平衡各方利益。
記者品評:版權制度通過確認并保障創作者及傳播者的各項合法權益,旨在保障他們創作、傳播的積極性,同時兼顧社會公眾利益,確保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滿足.版權保護必須有利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創作,有利于優秀作品的廣泛傳播,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分享不斷涌現的精神財富,確保作者的權益受到尊重、版權相關產業得以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暢通。版權保護,必須尊重我國的具體國情,兼顧不同利益主體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直接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平衡。版權保護標準的過高和過低,都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觀點九:保護版權,根本在社會
童之磊先生談到,概而言之,版權保護的方式有4種:一是司法保護,二是行政保護,三是DRM的方式保護,也即技術保護,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種方式得到了大量應用;四是社會保護,就是把所有的權利人聯合在一起,通過專業的方式和專業的機構,用專業的流程進行保護,用真正的社會的力量進行反盜版。過去5、6年的歷史證明,前三種方式都并不能有效地最后遏制住盜版。在新媒體時代,侵權盜版可能是巨大的、海量的,必須以成千上萬的反盜版對應成千上萬的盜版。2005年9月,中文在線發起成立反盜版聯盟;之后,該聯盟與中國版權協會反盜版委員會聯合,在有線互聯網領域維權一百多起,案件勝訴率達100%,保護作品1000多部。
記者品評:目前,司法與行政并舉的雙軌制國家保護體系已基本確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各種版權保護技術和手段正在發展,網絡反盜版監管平臺正在構建,數字化版權保護技術研發正在進行。但是,版權主要是一種私權,打盜維權的基本力量在民間,根本出路在社會。童先生的發言很是精辟。在版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社會版權意識仍然不高、權利人自我維權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大力加強版權中介和社會服務的組織和能力建設乃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