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湖南出版集團成立,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60.9億元,利潤2.9億元,占當年全省出版銷售收入的42.8%和利潤的24.5%,比2000年成立時分別增長了96.4%和42.1%。2006年,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比剛成立時的35億元增長了94.2%,將近翻了一番。集團不僅成為湖南出版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是全國最具規模且實力最強的出版集團之一。湖南出版集團有如此業績,其背后的因素是多層面的。
一、創新體制和機制,構筑起確保集團戰略執行的長效機制
2002年,集團整合原新華書店系統和各印刷單位,分別組建了湖南新華書店集團和湖南新華印刷集團。2003年,集團又組建了湖南華瑞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責任公司。幾年來,湖南出版集團通過實行清產核資、產權劃撥,除出版單位按照中央部署積極籌備轉制之外,集團內其他單位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資產紐帶關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法人治理結構,為集團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
二、實施精品工程,精心打造出版產業的湖南品牌
首先,建立和完善精品生產機制,組織出版具有自主品牌,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出版物。集團成立后的幾年里連續推出了如《大中華文庫》、《波斯經典文庫》、《愛因斯坦全集(1-5卷)》等一批具有重大文化積累價值的精品圖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其次,以“一社一品,一社幾品”為目標,加強集團內出版單位的特色建設,從而強化集團的品牌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集團內部形成了五大著名品牌,即湖南文藝出版社的音樂圖書、岳麓書社的古典名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醫衛圖書和科普圖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以“開心作文”為代表的作文圖書、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教育類圖書。
再次,重視教材開發,并通過這一工作提升集團的知名度。集團成立后即參與國家教材體制改革,精心組織新課標教材開發、出版和推廣工作。到2005年底,集團共有10科11種19套湘版新課標教材通過教育部審定,進入全國28省、市、區的4000多個實驗區。2005年秋季至2006年春季學年,集團湘版新課標教材銷售碼洋達8億元,其中省外發行碼洋5億多元。
另外,積極規劃大型出版工程,讓品牌建設再上新臺階。“十一五”期間,集團計劃從出版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傳承的功能出發,推出一批重點文化工程的圖書,如投入500多萬元出版《吳冠中全集》(共9冊),湖南省政府投資6000多萬元的《湖湘文庫》,湖南文化骨骼和標高的《中國大湘西》等等。
三、調整產業結構,在發展傳統出版產業的同時,積極實施多元化戰略
湖南出版集團成立之后,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出版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主兩翼”的產業發展戰略。
第一,創辦《瀟湘晨報》。該報自2001年3月正式創刊后,以打造“新權威媒體”為目標,實現超常規增長,創下了國內報業史上的奇跡。目前,該報日發行量已超過40萬份,2006年的廣告收入也超過2億元,發展形勢良好。
第二,創建湖南出版科技園。湖南出版科技園是湖南省重點工程,占地1500畝,于2001年全面啟動,規劃投資11億元,分兩期進行。目前,第二期工程已近尾聲,已有遠景光電、遠景科技、普瑞溫泉酒店等10多家企業入園投產,涉及光盤生產、軟件開發、納米科技、印刷、物流、酒店等多元產業。
第三,開展廣泛的合作,建立新的產業實體。集團旗下的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與大鵬證券公司進行合作經營,成立了湖南大鵬湘音出版有限責任公司,這是集團首度與業外企業合作,也是業外資金首次進入湖南省出版行業。之后,集團又與深圳凱萊公司合資成立了湖南遠景光電數碼公司,與蘇州三立公司合資組建湖南遠景光電有限公司等等,形成了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絡等多媒體和醫藥、房地產、酒店、高科技材料等多元化、立體化發展的產業體系。
四、明確目標,規劃未來,加快發展步伐
在未來的幾年內,集團將以《瀟湘晨報》為龍頭,以紅網、網球雜志社等為基礎,組建瀟湘晨報傳媒集團,實行報刊、網絡資源集中管理,實現報、刊、網靈活互動、優勢互補,提高報刊網絡專業化經營管理水平;以圖書、音像、電子、數字出版機構的相關業務資源為基礎,組建湖南出版傳媒集團,改革運營模式,再造出版業務流程,提升湖南出版物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
在總結湖南出版科技園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建一個大規模、高水平的“湖南傳媒產業園”。該園規劃投資5億元,占地1000畝以上,重點對報刊、網絡經濟項目資源實行集中管理、規模經營,優化資源配置。
幾年來湖南出版集團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我們也應看到,集團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圖書出版上,盡管獲得了不少獎項,合資、合作興辦企業中,也有所創新,但在多元化和加快上市步伐過程中,有操之過急嫌疑,是否有必要涉足房地產業、酒店業等行業都可商榷,甚至有沒有必要再建一個“湖南傳媒產業園”也可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