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閱讀香港”為主題的2007香港書展在一片閱讀氛圍中落下了帷幕。據統計,今年書展入場人數達76萬多人次,創17年來新高。參加香港書展的475家出版及相關機構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文萊、印度尼西亞及老撾的出版發行商首次參展。
閱讀香港重溫十年風雨
今年適逢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不少出版社推出以“回顧十年”為主題的書刊,讓香港人重溫十年來的風雨。據書展主辦方香港貿發局負責人介紹,以“閱讀香港”為主題,是希望通過鼓勵參展商展示有關香港書籍,以及舉辦一系列配套的文化活動,從多個角度激發各界思考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同時,還走出會展,舉辦“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及“閱讀香港:書店之旅”兩個展場外的活動,走訪香港著名公共建筑地標,并穿梭各書店,與讀者一起“閱讀”城市的空間、文化與歷史,把閱讀的樂趣延伸入社區。
從主辦方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書展的新書共有6000多種,數量最多包括兒童讀物、流行讀物、旅游及心靈及自我增值等書展“常客”,而金融投資類書籍的出版量比往年增加,由第7位跳升至第5位。但從最終的銷售結果來看,今年以兒童圖書、實用書和流行讀物類最暢銷,之前被看高一線的投資書籍,市民多購買一些名家著作,整體銷售情況并不理想。
名家講座推動閱讀
為了配合“閱讀香港”主題,書展期間推出了一系列名作家講座,場場爆滿。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實力派作家及當紅作家云集于此,熱烈開講。
科幻小說名家倪匡在“英雄會”,與武俠新秀鄭豐“刀光劍影”擦出火花;龍應臺以公共知識分子的犀利和感性,關注“香港十個沒打開的抽屜”;董啟章和駱以軍對談“香港臺北:雙城凝望”;莫言談“我的文學經驗”;內地當紅學者于丹和易中天激活經典,以現代方式領悟古人智慧,英培安講“香港文化對新加坡文化的影響”;謝曉虹、春樹、張悅然、胡淑雯、梁靖芬等年輕女作家,齊來“與文學青年對談”。
一些名家在閱讀香港的同時,還應觀眾之邀,每人給香港的文化發展提出一條意見。莫言的創意得到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他說,武俠小說是香港和世界華文文化的一朵奇葩,建議在香港建立一間全球獨有的“武俠小說博物館”。
對香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于丹有感而發:“在許留山吃芒果撈,左邊的人說英語,右邊的人說粵語,別人跟我說普通話,每個人都自得其樂。”她建議,香港人多關注一些生命的悠閑時光和精神世界的快樂,若只為掙錢而終日忙碌,精神世界會被物質世界所殆盡。
易中天則贊香港人“我要做好這份工”的務實和認真,他認為每個人都各盡其責,則“社會和諧”。至于對香港的建議,香港女作家鄭豐說香港人平時閱讀太少,應該多一些閱讀氣氛。新加坡作家英培安則為香港目前一系列的城市拆遷感到惋惜不已。
早在書展開幕時,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就說,閱讀香港,也是要讓閱讀沒有疆界……閱讀是一場旅行,閱盡五光十色的多元化風景,才可閱讀出新的自己,閱讀出中國現代化的新希望。
內地展區盡顯整體形象
此屆書展內地出版社共帶來約3.13萬種、500萬碼洋的圖書,集中在1200平方米的“內地出版物精品館”展出。精心展示整體形象、形成合力和沖擊力,是內地展區的一大亮點。展區內開辟四大板塊:一是設立內地精品圖書展示區,二是委托深圳發行集團具體操盤現場銷售區,三是設立重點出版單位展銷區,四是設立一般出版單位圖書展示區。
其中,600平方米的展示區有13家出版集團、11家出版社“只展不銷”,共展出圖書3774種。另外600平方米由深圳發行集團組織展銷,其中100平方米精品展示區展出182家出版社的3332種圖書,500平方米的綜合展銷區有464家出版社的24183種圖書。
繼去年“上海館”之后的第二個內地主題館——“廣西館”,成為今年香港書展中內地出版展示的主角,11家出版社精心挑選了適合香港市場、體現廣西出版水平的863種出版物在現場銷售。
中國傳統文化大行其道,是這次書展的一大特色。參加書展的內地圖書,大多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