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上圖書館”(MyiLibrary),是英格拉姆數字集團下的一個分公司,專門提供數字內容。最近,它與加拿大科技信息中心合作,推出電子圖書借貸項目。這是一種館際借閱系統的電子版本。
由于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是電子版刊物文章的一次性購買,因此館際電子圖書這一業務項目并不出現在圖書館服務項目中。此次“我的網上圖書館”和加拿大科技信息中心聯合推出的電子圖書借貸服務給予其他圖書館或圖書館用戶不愿意購買但又想閱讀的新選擇。
其他圖書館或圖書館用戶可以通過網上訂閱電子圖書,一本書訂閱30天的費用是25美元。目前“我的網上圖書館”和加拿大科技信息中心聯合推出的電子圖書借貸服務已經從勵德愛思維爾、泰勒一弗朗西斯、施普林格和布萊克韋爾等出版公司獲得幾萬本圖書。
購書者希望獲得再生紙印刷的圖書
根據英國書商協會上公布的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一項最新調研結果,75%的英國購書者認為,圖書應該使用環保紙張印刷。哈珀一柯林斯此次調研了1500名購書者,在再生紙和普通紙中,84%的購書者更喜歡購買再生紙印刷的圖書,1/3的購書者愿意多支付些錢購買環保紙,42%的購書者愿意多支付1英鎊來購買環保紙印刷的圖書,14%的購書者愿意多支付2英鎊或更多來購買環保紙印刷的圖書。
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首席執行官維多利亞·巴恩斯利號召出版商們檢查一下目前的供應鏈,要做好環保,印刷出環保的圖書,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印刷物質供應鏈等。
英國書商協會和英國出版商協會新的主席單位——企鵝出版集團常務經理海倫·弗雷澤表示,這一綠色項目已經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趨勢,對于喚起公眾意識和樹立企業形象至關重要。她要求出版商們,盡量減少使用紙板;盡量減少書上標價,這樣退貨時也不一定非要送去化為紙漿。圖書出版業的綠色化,目前有許多方法,都值得應用。她希望2007年是這一綠色工程的啟動年。瑞士放棄圖書定價銷售政策
據瑞士資訊網報道,瑞士內閣在五月初駁回了在瑞士德語區維持“圖書凈價協議”的要求。圖書凈價協議是一種允許出版商以定價銷售圖書的協議。根據行業內人士反映,這一決定必將引起瑞士德語區的圖書市場動蕩,從而會導致許多小書店關閉。
瑞士政府是在5月2日做出這一最后決定的,決定中表示,政府并不希望與瑞士公平競爭局唱反調。瑞士公平競爭局在2005年3月廢止了這一協議,并表示文化利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保護,而不是通過定價銷售圖書來達到目的。美國書店改用視頻短片代替作家巡回宣傳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古老的獨立書店——鮑威爾圖書連鎖書店,最近計劃推出一系列宣傳作家的短片,在店內播放。英國作家Ian McEwan,將是該系列片第一部的主角,預計播放時間是23分鐘。
《紐約時報》文章說,這些短片最終將取代店內讀書會,因為許多書店說店內讀書會現在吸引不了多少讀者。正如鮑威爾圖書連鎖書店市場營銷經理戴夫·韋奇所說的,有些作家確實能表示出個性,贏得讀者的認同,但大多數作家并沒有如此效果。
鮑威爾書店已經列出首批上片作家名單,屆時全美50家分店都會播放這些短片。首輪播放后,這些短片會上傳YouTube上作為鮑威爾圖書連鎖書店的系列片,供大家下載觀看。傳統的書評死了嗎?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對傳統書評是否已經走向滅亡進行討論。目前,美國的圖書評論面臨著一系列變化,《洛杉磯時報》將其一直單獨設置的書評專欄與新設立的周日觀點版合并,這明顯減少了原定10~12頁的書評版面。去年,《舊金山記事報》將書評版面從6頁縮減到4頁。全美國報紙都在縮減書評版面。
對于作家和評論家來說,這些變動無疑是通俗文學之棺釘上又一只釘子。但是一些出版公司和文學博客對此并不感到奇怪,他們僅僅是將此看作為向新生的、更民主的文化前景發展,在那里,任何人都能評論圖書。
在最近幾年里,出現了幾十個這樣的網站,包括www.Bookslut.com等,他們提供了一些圖書新聞、爭論、訪談和書評的混合體,而且常常是報紙不太涉及的內容。英國將出版真實犯罪小說
英國比爾·坎貝爾的主流出版公司獲得了一本犯罪題材小說的全球出版權,該小說描寫警方如何使用其女兒DNA追捕一位連續殺人的蘇格蘭殺人犯。
號稱為真實版犯罪現場調查小說,調查記者大衛·萊斯利所寫的《圣經約翰的神秘女兒》(Bible John’s Secret Daughter)描寫了尋找上個世紀60年代殺死三位格拉斯哥婦女的罪犯的過程。之所以稱其為圣經約翰,是因為該罪犯總是對其受害人念圣經,從而一直未被人發現。
其中一位受害人名叫漢娜·馬丁,最后從其手中逃出,但作為受害的結果生了個女兒。漢娜放棄了其女兒的撫養權,其女兒后來被人收養。最近,因為其他案件,警察找到了其女兒,并使用DNA技術來識別罪犯。
萊斯利一書的連載權,從今年六月起,已經出售給《世界新聞報》。萊斯利已經為主流出版公司撰寫了兩本真實犯罪小說,《快樂的塵堆和木乃伊》(The Happy Dust Gang and Mummy)和《帶轉回家》(Take Me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