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發展需要來自學科建設的理論支撐、人才支持與智力指導,尤其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相關學科建設的發展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作為20世紀后期剛剛崛起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并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得到全國上下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全國掀起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潮,我國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然而,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嚴重滯后。2004年教育部適應文化產業發展實踐的要求,首次設置了文化產業管理這一全新的本科專業,截至當前,全國已經有10多所院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是,全國還沒有一套專門的文化產業管理教材,各個院校基本上根據自己原有的學科特色開設自己的相關課程。作為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和山西文化產業主力軍的山西人民出版社與書海出版社緊扣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需要,聯合推出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材》彌補了當前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空白,是我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國內第一套管理學專業的文化產業教材
文化產業概念是由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M.Horkheimer)與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47年首次提出的,法蘭克福學派之后,西方文化產業理論基本形成了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研究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文化產業應用理論研究兩個派別。文化產業理論的發展使文化產業的跨學科特點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文化產業管理成為研究的熱點,出版了一批相關的著作。但是,作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教材建設剛剛起步,雖然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針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材,但是,一方面,這些教材不夠系統,沒有體現出文化產業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這些教材雖然也著眼于建立一個教材體系,但是至少就目前而言僅僅出版了少數的基本,還難以看出其構建的體系。本套教材是目前國內第一套比較系統的管理學教材。
2.緊扣時代要求,著眼于文化產業管理本科教學的需要
對于文化產業的學科定位在理論界存在比較大的分歧,有的主張將重心放在研究生層次,有的主張放在本科層次。不同的層次對教材的要求不同,研究生層次的教材要求注重研究性和前沿性,本科層次的教材要求注重原理性和操作性。這套教材就是一個典型的本科教材,它側重于對文化產業這一特殊產業的管理原理的講授和實際管理技術的闡述。
3.構建了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
盡管我國目前已經有10多所院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但是文化產業的跨學科屬性決定了各個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往往基于自身的學科資源,如擁有比較豐富的藝術學科資源的院校,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往往以藝術管理的相關課程居多。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無論如何對文化產業的管理應該以管理學為基礎,應該在管理學核心課程基礎上構建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課程體系,這也是教育部批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予管理學學位的根本原因。這套教材就構建了一個基于管理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這套教材包括《文化產業學概論》、《文化經濟學》、《文化市場營銷學》、《文化產業經營學概論》等,這些課程都要求必須在學習了管理學的8門核心課程之后才能夠進入學習階段,且這些課程分別講授了文化產業管理的各個層面的相關內容。
4.著力于闡述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而不是具體專業管理的講授
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批準之前,我國的學科體系中有許多專業涉及到文化產業,如媒介管理、藝術管理、文化管理、影視制作、廣告管理等。這些專業主要具體講授和學習文化產業某一個領域的經營管理,側重于對管理實踐技術的講授,但是,由于這些專業一方面分工過細,不利于文化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側重于對某一個領域知識的學習,對文化產業運行的一般規律掌握不夠。這套教材彌補了以上這些不足,它側重于從產業運行層面講授和剖析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和管理規律,目標在于使學生有一個相對寬廣的視野和知識面,能夠通過學習掌握文化產業運行與管理的一般規律和管理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套教材不僅僅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材,它同時也是媒介管理、藝術管理.文化管理、影視制作、廣告管理等具體管理專業現有教材的重要補充。
作者:陳鳴 定價:32.00元
出版社:書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