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引發商業競爭標準的改變,誰的產品更加節能和綠色誰就能勝出。
天有病,人知否! 距我數萬公里的地方,南極北極的冰蓋正在消融,愛斯基摩人喊熱,家里裝上冷空調;阿爾卑斯山頂的積雪冰川,20年以前還像蛋糕上的奶油,現在則快速向奶頭發展;芬蘭的人工林則普遍性早熟,伐木工人說,過去40年成林,現在只要30年。
距我數千公里的地方,因為暖冬,新疆阿爾泰幾家滑雪度假場冰雪融化,無雪可滑,瀕臨倒閉;長春東亞會,降雪不足往年十分之一,不得不人工降雪;長江上游頻頻缺水,巴蜀大地春旱連著秋旱,數百年未遇。
距我數百公里的地方,杭州春茶天暖早發芽,卻喪命于突襲的“倒春寒”,湖州春筍天暖早發育,扎了堆上市,不得不賤賣于市場。大城小鎮大街小巷里,美女們紛紛短袖長裙,隱露肌膚,揮灑香汗,宛若初夏。媒體則報道,今冬,北京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最熱,上海自134年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南京一百年來最熱。那句名詩因此被改為“環球同此熱”,那首兒歌因此被改為“冬天在哪里”,赫然成為各大媒體的主標題。
世界變了模樣。4月6日,聯合國的科學家們從全球各角落收集了3萬多種第一手數據,第一次對以上種種異狀作出判斷:“人類作祟,全球變暖”,霎時間,成為全球媒體的頭條。地球人于是都知道,天有病,是因為人有病!
人有病,是人自己折騰出來的。長期熬夜酗酒抽煙的,必早衰,就像法國女作家岡薩過上墮落生活后,40歲得胰腺癌;常吃肯德基麥當勞的,必死于心血管病,就像麥當勞兩任總裁,相繼猝死。天有病,則是一批人合謀糟蹋出來的。百余年來,說到美好的現代生活,地球人便都浮現相同的幻覺——住房要大HOUSE,用水用電任意,不晾衣只用烘干機,不修電器壞了就棄,出門一定要開SUV,管他油耗是高還是低。美國中產階級大手大腳的縱情生活,隨著美國的產品、好萊塢的電影,滲透全球所向披靡,尤其在新興地區,從東歐到東亞,人人受蠱惑。譬如,我住的小區,這些年汽車越來越多了,自行車越來越難騎了,電器修理鋪越來越難找了。于是,全球跟著越來越暖了!
一個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其后果自己買單。一群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其后果則由全體地球人買單。中國科學院的那本名為《誰在養活美國》的書可以佐證,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溫室氣體是8倍,產生垃圾量是3倍。于是,可以理解,去年10月17日美國人口達到3億時,全球為何一片憂慮聲。小布什也深知其中利害,但人家話說得巧妙:“美國正獲得改變生活方式的機遇?!?/p>
如果換一種說法,這個牛仔總統點明了一個事實:人類正處于生活方式改變的前夜。如果相信人類依然有理性,那么目前美國式的占有、獲取、消費的生活方式,將不得不被一種集約、節制、低耗的生活方式替代。這將是一種倒逼機制,《京都議定書》只是第一步,人類受到的掣肘正在日益增多。
生活方式的改變,還將直接改變全球的商業生態和模式。在全球變暖的高壓下,簡單耐用的產品將風行市場,炫耀性消費將被主流遺棄。人們將拒絕購買碳排放量高的產品,就像現在人們拒絕童工生產的皮鞋。于是,每一個產品都會標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最近,《時代》周刊一篇封面文章,提出替地球降溫的50個措施,包括及時關閉電腦,及時拔下插頭,離辦公室近一點,盡量網上付帳,舉辦綠色婚禮……這些生活建議的背后,蘊藏著一次即將到來的商業競爭標準的轉變——誰的產品可以提供更低能耗的生活方式,誰就能勝出。
時評作者薛涌說,當年美國人趕超西歐,拖垮蘇聯,所倚者既是槍炮美元,更是它風行全球的生活方式。大家選擇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選擇了美國的產品、品牌、企業。確實,一百多年來,全球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陷入這個泥淖,不得脫身。如今,全球變暖了,形勢逼人,全球競爭又面臨新一輪的洗牌。誰能提供一種在文化上具有全新意義的生活方式?那個曾經語驚四座發問“誰來養活中國”的美國教授布朗,把希望寄托在中國人身上。他在《中國對美國和地球的挑戰》中說,中國要開拓一條全新的航道,若成功,全球得益,若失敗,全球玩完。聽上去,責任重大,但道理簡單,中國13億人口,都學著美國中產階級的活法,地球就只能加速崩潰。
創造一種低能耗的生活方式,讓全球分享。這是中國的責任,更是中國企業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