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與農業相結合,可以說是發生在我國的一場深刻的經濟革命,農產品超市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農產品銷售業態的這種變革,將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產生較大的影響。
農產品超市化與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超市化是指將現代超市經營理念運用到農產品的經營中去。我國的農產品超市化經營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農改超”形成的生鮮超市,它們是建立在傳統農貿市場基礎之上的農產品超市;二是綜合超市中的生鮮區,是指在綜合超市中專設的一定營業面積的經營生鮮農產品的區域;三是“農加超”形成的農產品超市,是指在傳統農貿市場中或周邊建立超市(經營品種不限于農產品),隨著超市發展強大后,用超市逐步替代農貿市場。
農產品超市化成為農產品零售業的一個發展熱點,與傳統的農貿市場相比,超市經營農產品存在著很大的優勢。首先,超市采取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定價的連鎖經營方式,解決了農產品采購成本高的問題。其次,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問題,而超市有著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能夠保證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再次,超市能夠提供品種齊全的農產品和舒適怡人的購物環境,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使人們從此遠離臟、亂、差的農貿市場。最后,超市經營能夠增加國家稅收,這也是傳統的農貿市場無法比擬的。
供應鏈是現代物流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現代管理理念。它是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加工、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一條聯結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一個網絡結構。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產品為對象,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由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采購加工企業、農產品分銷和零售商以及消費者所構成的網鏈式體系。它不僅是一條農產品物料鏈,而且是一條農產品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價值的增值鏈。
農產品超市化與農產品供應鏈的關系體現在:一方面,農產品超市化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有著影響,超市這種新型的零售業態介入生鮮農產品經營使得農產品供應鏈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演變;另一方面,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水平反過來促進農產品的超市化水平。總之,二者是密切相關的。
農產品超市化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
超市化對農戶的影響。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對生產者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以產定銷的模式逐步轉變為以銷定產。然而,農戶是分散的小生產者,且規模小、分布廣。農民要面對市場組織生產,但由于市場信息傳遞不快,導致農民盲目生產,出現了某些農產品供過于求,而某些農產品又供不應求,造成農產品流通渠道混亂,農產品市場無序運行,難有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就是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減少和避免市場的不確定性。“Just in Time”原來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采用的管理模式——豐田管理模式。該模式要求所有的豐田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在組裝某一臺汽車之前的10分鐘,把裝這一臺車的零件送到該汽車組裝線的指定組裝工人手旁。這樣做的目的是不用儲存零部件的倉庫和節省搬運零部件的人工和時間。現在豐田管理模式已經被一些發達國家采用在超市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上。超市直接同大農場或者產地收購商簽訂農產品供貨合同,合同中包括供貨的品種、數量、品質和供貨時間。隨后,超市定時通過信息網絡給農場或農產品收購商發指令,告知他們送貨時間和地點。這樣做的結果,使得農產品市場者和供貨商可以按照簽訂的合同安排生產和送貨計劃,從而可以避免由于盲目生產而造成各方面的損失。
超市化對供應商的影響。農產品超市要求供應商具備一定資質,相關的手續必須健全,工廠生產流程要規范衛生,產品在生產和運輸途中必須符合規定溫度。例如,家樂福超市要求農產品的供應商配備冷藏車和干凈并且經過消毒的周轉箱;包裝規范,生熟分開,蔬果要新鮮并用衛生的周轉箱分類放置;肉類供應商要提供產品檢疫合格證。對于無良好包裝、標簽的產品,運輸車輛和周轉箱不衛生或直接放在車輛地板上的產品,家樂福均拒絕接受。總之,農產品進入超市要把握三個關鍵點:清潔、溫度和保質期。
超市化對消費者的影響。農產品超市里匯集了果蔬、水產、肉類、活禽、禽蛋、熟食類、乳制品、糧油制品、腌臘制品等上千品種商品,其功能與便利明顯優越于農貿市場,消費者在農產品超市購物更方便。此外,農產品超市中環境怡人,商品擺放整齊有序,包裝精美,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超市化對生鮮農產品的影響。農產品超市使農產品實現規模化、統一收購、加工、配送,由專業人員直接向基地集中大批量采購進貨,能夠有效保證農產品質量;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能有效發揮監管職能,把好進貨關,對農產品的質量實行全程監控。另外,農產品超市采用現代先進物流管理技術,市場營銷渠道規范,有利于生鮮農產品的保鮮保質;而且超市中綠色環保型、健康營養型的農產品越來越多,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有利于加強和推進農產品標準化進程。 因此在農產品超市化的過程中,筆者認為:
建立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建立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由基地直接供給超市商品,既節省大量中間環節的費用,又可以建立直接暢通的信息渠道,減少雙方的市場風險。同時發揮了連鎖超市統一采購、多店銷售的優勢,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最終讓消費者享受到比農貿市場還要低的商品價格。
培育新型農產品流通組織。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種植和養殖規模,可以縮短農產品進入超市的時間,節約流通費用,提高交易效率。例如農民合作組織一方面有利于加強農民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提高市場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抗衡力量,對價格受到壓制做出集體反應,以改變單個農戶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
積極發展配送中心。一是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目前國內多數超市經營規模小,沒有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采用聯營方式經營生鮮。而北京家樂福超市就采取自營經營,有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它的蔬菜價格與市場相當。二是由有實力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充當配送中心,由龍頭企業出面和超市合作,建立供求關系,這樣更能保障相互利益。三是由專業第三方物流來組織農產品的配送,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周轉速度,實現經營的規模效益。
發展連鎖經營,實現規模效益
目前,農產品超市的經營方式既有連鎖店也有單體店,實現連鎖的企業只占少數。通過連鎖經營取得規模效益,是超市發展制勝的重要秘訣。據國外統計資料表明,當超市分店數量達到14家時,規模優勢才開始體現。因此,要通過不斷整合,鼓勵實力雄厚、有經營經驗的企業,兼并重組那些經營不善、實力不強的企業,最終形成大型連鎖企業,真正實現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核算,通過規模經營降低經營成本,堅持微利原則,向顧客提供低價格、高質量的商品,做到價低、貨全、便民,從而贏得最廣大的消費群,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工作。農產品標準是農產品超市經營發展的前提,因此要加快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工作。國家有關部門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2500項農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初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這項工程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此,農產品標準的制定主體除政府相關部門以外,應鼓勵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參與。例如現在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集團在向全國推出生鮮食品招標采購計劃過程中,對招標采購的主要農產品品種,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相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包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標、鮮度指標等,企業的介入對標準化工作具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