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保健意識的提高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市面上的快餐和即食食品紛紛貼上了“不含防腐劑”、“不含人工色素”等“健康食品”標簽。
然而,這些“健康食品”就真的健康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英國一名女子親身做了一項實驗,在一個月內只食用從超市買回的即食食品。結果,她的健康狀況亮起了紅燈,多項體檢指標低于正常水平。維生素C、β胡蘿卜素嚴重不足,鐵、鈣等微量元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如果這種勢頭再持續一個月,她就有患上貧血癥和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此外,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下降了20%,因此她還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
事實證明,正是這些所謂“對健康更有利”的食品反而導致了人體營養不良。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即食食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然而,目前更多人只是對方便面、漢堡包等快餐食品保持警覺,卻少有人對超市冷柜里那些半成品食物有這種警覺。因為它們往往看上去營養豐富,雞鴨魚肉和蔬菜無所不包。再加上這類食品省時省心,甚至被不少人長期食用。
經檢測,即食食品說明標注的蔬菜和肉類含量通常與實際數量存在出入,鹽、卡路里和脂肪含量則超出健康標準。營養學家也認為,即食食品不可能含有健康食品所具備的營養成分,如果一定要吃這些食物,必須同時食用一定數量的新鮮蔬菜。
其實,不用營養學家分析,仔細想想也能明白,雖然這類食品材料配置看上去很“合理”,而且一般情況下不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是,營養價值上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首先,包裝好的食物普遍沒有現做現吃的新鮮。其次,在經過一道道加工程序的同時,原材料里的營養成分會大大流失。同時,作為一種營銷策略,包裝所示的材料含量不排除廣告嫌疑。因此,部分產品用材與實際情況會存在一定出入。而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為了讓產品更加鮮美,過量添加鹽、味精等現象也很常見。
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對即食食品也要像對方便面等快餐那樣留個心眼兒,避免形成長期依賴。從生產商的角度說,營養物質的添加和配置規范還有待改善。同時,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監管,規范和細化行業標準,杜絕即食食品“表里不一”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健康食品”真正健康起來。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