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珍玩》Ⅰ專場 康雍乾單色釉精瓷唱主角
瓷器之美表現在其五彩繽紛的彩釉,優美多姿的器物造型,精致奇巧的裝飾手法和細膩華美的裝飾圖案。彩釉作為陶瓷裝飾技法之 ,展示著陶瓷藝術的精神內涵。中國傳統顏色釉瓷溫厚而含蓄,呈現出明澈與幽靜的意境,凝結著古拙與樸素的藝術精神。
本次精品展。瓷器部分將展出50余件拍品,并著力推出20余件康雍乾官窯單色釉精瓷。
此次推出“康雍乾官窯單色釉瓷器”專輯,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一道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后經窯火燒,呈現出單一而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中國瓷器初始為單色,經歷代發展至清康雍乾時期達到頂峰,康雍乾三朝制瓷近仿明瓷,遠追宋窯,單色釉的燒制作為滿漢融合之象征,出現規模化的創新與生產,使之釉色超越古人,技藝爐火純青,品種空前繁多,豐滿地構成中國制瓷史上推陳出新的盛景。

康熙時期,顏色釉瓷是官窯生產的重點,最為著名的是郎窯紅和豇豆紅。豇豆紅是康熙晚期官窯生產的名貴高溫紅釉品種。其釉色淺紅,色調淡雅鮮麗,釉面多綠苔點。豇豆紅瓷器還有“美人醉”、“娃娃臉”和“桃花片”等別稱,這種在勻凈的淡桃紅色泛深紅斑點或映露綠苔點的色彩,綠如春水,紅似朝霞,燒成難度極高,必須巧妙地處理銅在器身各個部位的形態,恰到好處地掌握銅元素的燒成氣氛,因此傳世精品極為稀少,所見都是專供宮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陳設品,器物均為不過盈尺的小件雅具。器形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盞、菊瓣瓶、柳葉瓶、小觀音瓶和筆洗等。豇豆紅僅燒制于康熙晚期,在為數眾多紅釉制品中,是曇花現的產品。本次精品展出的清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造型別致,胎質潔白堅細,釉面瑩潤光亮,釉色淡雅,為康熙豇豆紅瓷的典型器。
雍正朝是清代瓷業生產的鼎峰時期。雍正瓷器承襲康熙朝制瓷工藝,并不斷發展。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對雍正瓷有“異彩發越,清茜可愛”之贊譽。青釉是中國傳統色釉之一,以雍正時期的青釉最佳,制作工藝嫻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官窯青釉瓷可根據顏色的深淺分為豆青、冬青、粉青三大類。青釉發色以豆青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淺。從這三種青釉中又繁衍出淡青、天青,蝦青、橄欖青、蟹甲青等數種新色釉,最深的蟹甲青發色近乎于墨綠,光澤感極強,而最淺的淡青發色近平平日白
“清雍正粉青釉長方委角雙系蓋罐”,外罩以粉青釉,外底長方框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形制端莊規整,釉質肥厚瑩潤,色澤清幽,為雍正時期青釉瓷的典型器。
雍正霽藍發色深濃沉靜,釉面厚而均勻,觀之肅穆。“清雍正霽藍釉鼓式罐”,通體施藍釉,釉面光潤,釉質肥腴,色澤純正如藍寶石鮮麗,為雍正藍釉瓷中的精品。
“清雍正仿古玉釉缸”,缸呈缽式,唇口,圓腹,腹下收斂,圈足。通體施仿古玉釉,外底陰刻“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
雍正時期仿古之風盛行,仿古玉釉是雍正時期新創的高溫色釉品種之一,是含鐵的結晶釉,赭褐色釉面隱現不規則的斑片,似出土的玉器中的浸斑,故稱古玉釉。缸為雍正時期新創器形。“清雍正仿古玉釉缸”造型古樸、釉質凝重,為雍正時期宮窯仿其他工藝品的典型器物。
乾隆時期國力強盛,瓷器的生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燒造品種之豐富,種類之多樣,裝飾之華麗,堪稱空前絕后。
清代茶葉末釉制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并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黃”;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未”等,也有的掛古銅銹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
茶葉末釉瓷器的燒制比較困難,不能大批量生產。好的茶葉未釉價值極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也最為精彩。“清乾隆茶葉沫釉搖鈴尊”,足內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造型典雅端正,胎體厚實穩重,通體內外施茶葉末釉,色澤濃重而又不失質感,瑩潤亮澤。
清康雍乾三代顏色釉瓷,典雅雋秀的器形與瑰麗明艷的色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出中國陶瓷藝術的魅力。
除上述單色釉精瓷外,此次精品展《古董珍玩》Ⅰ專場推出的還有包括“元青花云龍紋罐”、“清雍正斗彩竹紋小碗(二件)”、“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如意耳瓶”在內的20余件精美瓷器,器型涵蓋“盤、碗、瓶、筆筒、執壺、罐”等,釉色包括“青花、粉彩、斗彩、五彩、洋彩”等,精品展展出器物以清代瓷器為主,年代涉及清朝各個時期,可謂“斂清瓷之精華,展單色釉之大觀”。
《古董珍玩》Ⅱ專場
此專場包含“明犀角雕螭龍秋葵紋杯”、“清早期犀角雕伯樂相馬圖杯”等十余犀角雕珍品以及“清中期緙絲迎祥掛屏”等各類精品。拍品種類還涉及琺瑯器、牙雕、木雕、竹雕等等。
犀器賞玩之風初盛于明代嘉靖、萬歷,入清雍乾二朝鼎盛,流行期間曾受江南巨商豪賈的追捧,漸由文房清供貴為皇室貴富的珍玩。乾嘉時期受考據學影響,犀器紋飾流行仿商周青銅,工藝愈精微細致,歸為雅供,與俗流相遠。道光之后,隨時世衰落走微。
由于風傳國際市場將對于非遺存性犀角進行交易限制,可以預見明清時期的犀角價格,將出現輪隱性上漲,即爆發一輪沖高行情。其中原因是市場缺少名品拉升價格,本次翰海的犀角雕專輯中能否創出犀器價位新高值得期待。
《懷德堂藏玉》專場之罕見珍品
清乾隆 和闐碧玉御制暗刻描金“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冊
玉器專場直是翰海常規拍賣中的亮點,繼20c6秋拍推出《懷德堂珍藏清代玉雕》專場后,此次翰海還將推出《懷德堂藏玉》專場,此場匯集80余件明清玉器,一件“清乾隆和闐碧玉御制暗刻描金‘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冊”為個中罕見珍品。
玉冊為碧玉質,共十片,從每片的呈色分布來看,顯然為同塊和闐山料玉剖解而成。每片正背二面,均陰刻文字或龍紋。首面正面鐫“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兩側刻飾浮云龍紋,下飾海水江崖紋。背面四面陰刻卷草為框,內鐫“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二行,文行,共計三行,每行有八字。第二至第九片正、背二面題文三行。第十片正面無刻文,背面鐫浮云龍紋與海水江崖紋。每片玉冊上,刻文與圖騰均暗刻描金,上所刻文大小宇共376字。圖騰與文字鐫刻細膩,流線順暢,猶如用筆直接寫在玉片之上。
寶冊刻文內容為“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與“十全老人之寶”璽印實為一組。印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皇帝制此寶、冊,不僅是要顯揚其“十全”之武功,亦有時時訓勉自身盡人君之全職,以實現“千古全人”之夙愿。
本發將推出20余件拍品,除包含清乾隆 “和闐碧玉御制暗刻描金‘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冊”外,另還有清“翡翠凈瓶觀音”、清乾隆“白玉雕龍紋活環雙耳熏爐”等玉雕拍品。
李可染書畫作品專場——為李可染誕辰100周年助力
為紀念20世紀以來中國水墨畫家中最富時代精神與卓越個人風格的現實主義大師李可染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將聯合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翰海公司作為支持機構參與其中展覽及展冊事項,并在本季拍賣中推出李可染書畫作品專場,包括尺寸為69×45厘米的李可染設色紙本《漓江勝景圖》立軸等多件李可染大師的精品力作。
《中國書畫》——名家名作接力各專場
書畫部分,還將分別推出中國書畫近現代、古代、當代專場。齊白石的水墨紙本《松鷹》鏡心將亮相干近現代書畫專場;古代書畫專場有焦秉貞的長卷《南巡蘇州虎邱行宮圖》、王翚的設色紙本《仿高克恭山川出云圖》立軸、項圣謨的設色紙本《匐中山水》卷等。當代書畫專場涵蓋宋而桂、崔如琢、何家英、吳冠中等名家作品。
《菩提主義——金銅佛像》專場
翰海在本季金銅佛像專場中采選了兩個角度來梳理拍品,一是“清朝宮廷造像”專題;另一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造像的異同”專題。本次精品展,所展造像俱為這兩個專題中有代表性、做工精湛的珍品。
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乾隆時期,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進貢宮廷。而這一時期也是清宮廷大量造像的階段,這時期作品上多刻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由宮廷檔案記載可知,乾隆時期宮廷造像是在皇帝本人的嚴格監督下制作的,造像匠師不僅有內地工匠,還有西藏與尼泊爾工匠。技術高超的匠師們在儀軌允許的范圍內充分施展了藝術才華。
清康乾盛世,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康乾時期的清官造像整體風格基本一致,既受到了內地傳統藝術的影響,帶有明顯寫實藝術傾向,又受到了時代審美觀念和工藝技術的影響,體現出工藝精細、造型規范的藝術風格,從造型樣式和工藝水平上看,這兩個時期造像又略有區別。康熙造像造型挺拔,工藝精細;乾隆造像造型大方、結構勻稱、用材講究。
此次展出的一尊“清乾隆干手觀音像”為內地宮廷造像。該尊造像,千手觀音立于赤蓮花上,前三面呈菩薩相,上部的左右三面及中間一面各有三眼,均為忿怒相。頂上面為阿彌陀佛,表示此尊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造像工藝精湛,甚為罕見。
另一尊“清乾隆彌勒佛”為是時內地造像。彌勒佛結全跏趺坐,雙手于胸前結說法印。頭飾螺發,肉髻高聳,寶珠頂嚴,兩耳垂肩。面相具有鮮明的印度人的體貌特征,雙眉細長高挑,眉間白毫,高鼻挺直,雙目俯視,神態沉靜。軀體比例勻稱,結構合理。此尊造像銅質精良,手頭沉重,做工考究,應為清乾隆皇帝為皇太后八十大壽所制作的一批佛像,底座、背光處應有滿漢蒙藏四種文字。
蓮花手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眾多化身之一,因手持蓮花而得名。此次拍賣,一尊11世紀印度“蓮花手菩薩”像,姿態優美、神態莊嚴;軀體比例勻稱,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形態自然,反映了此時期造像高超的藝術技巧。此尊造像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它原屬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珍藏。雖然這兩三年來永宣佛像成為佛教藝術品在拍賣場上的主流,但由于市場數量越來越少,一些資深的收藏家們開始把收藏目光轉向了具有很強美感,工藝精細的印度、尼泊爾高古佛教造像上。
《油畫雕塑》Ⅰ專場之——中國西南的力量
從1976年到2007年,三十年間,地處西南一隅的四川美院, 直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重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四川美院在各個時期都出現了代表性的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曾對過去三十年問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與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其間。“川美”的油畫創作曾出現兩個高峰。 一個是“四川畫派”時期,時間大致是在1979年到1984年間,以高小華、程叢林、羅中立、何多苓等為代表。另一個高峰從90年代初開始,集中體現在1992年到1998年這段時間里,四川美院出現了 種與“傷痕”、 “鄉土”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這主要以1993年的“中國經驗”展和1994年的“陌生情景”展為標志,以四川美院出身的張曉剛、葉永青、周春芽、忻海洲、陳文波、鐘飆、郭晉等為代表。
此次秋拍,中國現代經典美術專場的“中國西南的力量”板塊焦點落定為代表西南美術及中國當代美術史嬗變的名家之作,畫家涵蓋羅中立、何多苓、高小華、程叢林、龐茂琨、馮斌、陳樹中、陳安健等。其中包含羅中立1994年創作的《巴山夜雨急診》、2002年創作的《敲門》,這兩件時間跨度將近10年的極至經典拍品。陳樹中完成于今年的《野草灘2008年的多彩奧運(四聯組畫)》(2008年北京雙年展的參選代表作品)也將出現在此專場中。
《油畫雕塑》Ⅱ專場之——21世紀亞洲當代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單元中,除推出周春芽、徐冰、葉永青、宋永紅、楊勁松、郭偉、何森的作品之外,中國70、80后創作群拍品數量也有顯著增長,拍品件數總計約80余件。
2007年春季,北京翰海首開國內先河地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受到市場專業人士與藏家們高度的認可與關注。本季拍品總數量將由前季的80余件增加為130余件。包括日、韓、中國臺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區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的拍品,約計50余件,所占份額比例由上季的25%增長到40%。其拍品征集來源匯案海內外著名收藏家與亞洲各地資深畫廊,創作者包括樸西浦、李錠雄、日野之彥、松浦浩之、金昌烈、李桓權、北川宏人、裴準晟、三沢厚彥、澤田知子、申東媛 ,等優秀的當代藝術家。鑒于本季亞洲當代藝術的拍品征集,創作者平均年齡,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因此本專場特聘當代藝術評論家陸蓉之女士,專文論述“21世紀亞洲新藝術”,陸女士以前瞻性的藝術視野,闡明面對即將來臨的亞洲美術整合趨勢,分居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將如何在文化的趨同性上,展開21世紀的美術對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