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萍汲霭娴某踔?年級物理教材第45頁的“加油站”對靜電感應有這樣的表述:一個帶電的物體與不帶電的導體相互靠近時,由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導體內部的電荷重新分布。異種電荷被吸引到帶電體附近的一端,而同種電荷被排斥到遠離帶電體的另一端,這種現象叫靜電感應,如圖1所示。
我覺得該表述中的“異種電荷被吸引到帶電體的另一端”的說法值得商榷,至少沒有明確反應出靜電感應的本質。我不知道作者究竟是從哪個角度在考慮問題,是不是考慮到初中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夠高,而故意模糊表述呢,還是其它原因?不過我還是覺得,概念或規律不管在哪個學習階段,物理的表述也必須非常嚴謹、準確和科學,要讓同學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盡量了解發生這一物理過程的本質。
初中同學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與核外負電荷數相等,對外不顯電性。對金屬導體來說,原子最外層電子很容易擺脫原子核的引力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所以金屬導體里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可以比較自由的移動。而原子核只是在非常狹小的范圍內做非常微小的振動,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不能移動。因此金屬導體內部能移動的自由電荷只有自由電子。(以下所說的導體都指金屬導體。)
如圖2所示的情況,應該是自由電子被帶正電的物體吸引到導體的右端,而導體的左端是因為自由電子右移而是正電。
在圖3所示中,因為導體中帶負電的電子被帶負電的物體排斥向導體的左端轉移而使導體的左端是負電,而導體的右端由于電子左移而是正電。
綜上所述,靜電感應的本質是“由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導體中的電子發生了轉移”,即有“得失電子”的現象發生,導體得到了電子的一端顯負電,推動電子的一端顯正電,且兩端帶等量的異種電荷。因此建議,可把上述教材中“靜電感應”的表述改為:一個帶電的物體與不帶電的金屬導體相互靠近時,金屬導體里的自由電子由于受到帶電體的作用而發生“電子轉移”進而重新分布,使導體得到電子的一端帶負電,失去電子的一端帶等量正電的現象叫靜電感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