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2003年1月,北京市民包某從某銀行貸款買房,約定銀行每月從其儲蓄存折中扣除按揭還貸款2000余元。此后,包某一直按期還款。2004年6月,包某收到其購房的房地產公司向其寄送的催款函,告知包某有逾期未向銀行還款的情況。經了解,由于2003年10月包某貸款的銀行進行系統升級,使得包某還款賬號發生變更,導致系統扣款未成功,從而發生貸款逾期。該銀行要求包某自行更改銀行賬號,但包某認為,銀行進行系統升級是導致其賬號發生變化的原因,理應由銀行負責相關賬戶的變更,遂拒絕銀行的要求。2005年,包某到另外一家商業銀行申請辦理信用卡時被銀行拒絕;擬貸款買車,申請汽車消費貸款時也被銀行以包某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為由拒絕其申請。2006年3月,包某到人民銀行查詢其個人信用報告,發現其前述購房按揭貸款因賬號一直未變更導致貸款發生逾期的情況已被列入其個人信用檔案。包某遂以個人信用受到損害為由,向法院提起“信用損害賠償之訴”,要求其房貸銀行向征信部門申請撤銷其不良記錄、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經濟損失共9萬余元。
一審法院判決包某敗訴,包某隨即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包某的賬號變更是由于銀行系統升級造成的,而該銀行沒有證據證明其已對包某積極履行了告知義務,銀行應承擔未能及時扣款償還貸款的主要責任;包某主張的有關個人信用受損的經濟賠償因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最終,法院判決該銀行向人民銀行申請并辦理撤銷包某有關“不良信用記錄”。
法律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建立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我國惟一的官方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基于其數據征集的強制性和個人信用記錄的相對權威性,各商業銀行在辦理個人申請信用卡、貸款等業務時,通常將該系統提供的個人信用記錄作為是否同意客戶業務申請的重要判斷依據。因此,個人信用信息報送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顯得極為重要,一旦相關信息發生錯誤,實踐中往往導致法律糾紛。目前,各銀行負責定期向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有關個人信用信息,銀行在報送個人信用信息時,如發生信息錯誤或缺漏,導致客戶信用評級降低造成經濟損失,就有可能承擔責任。因此,我們結合本案對相關法律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銀行侵權行為分析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第四條的規定,個人信用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個人信貸交易信息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人民銀行對個人信用信息范圍的界定非常廣泛,通過這些信息基本能夠鎖定信息內容指向的個人,并能夠反映這個人的經濟收入狀況和個人信用狀況。由于隱私的范圍一般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個人信用信息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應作為個人隱私進行相應的法律保護。但是,我國目前并未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通過法律加以規定。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問第三款和第九問第二款等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范對隱私權的保護主要是將其納入名譽權的范圍進行間接保護。本案中包某就是以其個人信用受損,其購房貸款銀行侵害其名譽權為由向法院起訴的。
一般情況下,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需要侵權人主觀上存在故意,客觀上實施了貶損他人人格的行為,且該行為被社會不特定的第三人所知曉。而本案中包某房貸銀行向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的是自認為“正確”的個人信息,沒有證據顯示該銀行存在故意通過向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錯誤的信用信息以達到損害包某名譽的目的,且該個人信用信息按照規定只能由包某自己以及包某申請辦理相關業務的特定商業銀行可以查詢,不會擴散到不特定的第三人知曉。因此,從銀行主觀的故意性和有關信用信息能夠被知悉的范圍來看,并不完全符合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
但是,包某的個人權利確實受到了侵害,主要表現為:第一,其房貸銀行向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包某的個人信用信息并不真實,且在包某提出異議以后仍未進行更改,違反了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準確報送個人信用信息的要求以及個人對信息真實性提出異議后的處理規定,報送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法律依據;第二,造成包某個人信用信息錯誤的原因并不是包某不主動履行銀行房屋按揭貸款的還款責任,而是該銀行系統升級后改變了包某的還貸賬號,且沒有及時通知包某更改,也沒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主動更改,該銀行存在過錯,最終導致產生并不真實的不良信用記錄;第三,由于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中存在包某錯誤的不良信用記錄,致使其他商業銀行對包某的信用情況作出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并且是導致發生包某不能在其他商業銀行取得融資或辦理信用卡損害結果的最主要原因,其房貸銀行的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從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來看,銀行侵犯了包某的合法權益,應當根據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
銀行侵權責任損害賠償分析
本案二審法院判決銀行承擔主要責任并向人民銀行申請并辦理撤銷包某有關“不良信用記錄”,但沒有支持包某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和經濟損失賠償的訴訟請求,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銀行的過錯程度以及損害結果并未達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認為的嚴重程度,包某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由于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只是向各商業銀行反映個人的有關信息,并不作出信用狀況“好”或“不好”的任何評價,是否符合各行對個人發放貸款或辦理信用卡的標準,由各行自行決定;由于各行對個人信用狀況判斷標準的寬嚴不一,不排除有的銀行愿意通過要求提供較多擔保等方式向信用狀況“較差”的個人發放貸款或辦理信用卡的可能,因此,該銀行的上述過錯并非絕對導致包某不能從其他銀行獲得貸款或信用卡。同時,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個人信用信息是可以修改的,只要確認曾經報送的個人信用信息確實有誤,可以通過修改予以完全彌補,并不會對個人今后的信用活動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與其他人格權特別是名譽權受到侵害后即使通過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或消除影響,但仍然會有程度不一的負面后遺癥不同,這也是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使用范圍非完全公開性決定的。
其次,包某主張的經濟損失賠償超出了現行法律的規定。由于銀行向個人發放貸款或信用卡所具有的或然性,決定了申請的貸款和信用卡只是一種期待利益,這種期待利益即使獲得也意味著當事人需付出相當甚至更多的經濟代價(如支付利息),并不能認為這種利益屬于直接的經濟效益;因獲得貸款買車或辦理信用卡進行消費而間接帶來的可能經濟利益更是超出了我國法律對因侵權造成損失進行賠償的范圍。所以,包某要求賠償精神和經濟損失的主張均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
對銀行的啟示
本案對銀行處理客戶個人信用信息,加強個人信用征信工作,防控相關法律風險有著如下一些啟示:
第一,妥善處理客戶對個人信用信息提出的異議,充分尊重客觀事實,保護客戶合法權益。如果客戶發現自身存在不客觀的不良信用記錄而提出異議時,根據《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商業銀行有義務予以核實,并在確認錯誤后及時更正。實踐表明,商業銀行不僅要形式核實,還要進行實質性核實,即核實客戶客觀上是否確實存在不良信用行為,且該不良信用行為完全是客戶自身的行為造成的,防止出現本案中這種由于銀行責任造成的不良信用記錄,卻讓客戶承擔損害后果的情況。
第二,商業銀行在報送個人信用信息時,需要對信息進行分析甄別,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處理。例如,有的借款人出現逾期未還款僅僅是一時疏忽或工資晚發兩天,主觀上并沒有借款不還的惡意,或者由于計算有誤造成極小金額的逾期,這些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商業銀行區別對待。又如,由于開發商或經銷商“假按揭”導致的本不存在的客戶不良信用記錄,商業銀行一旦發現,對于已經報送的錯誤信用信息應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彌補,并立即停止繼續報送。
第三,建立個人不良信用信息及時告知機制,充分尊重客戶的知情權。商業銀行在向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客戶不良信用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告知客戶,避免客戶今后在辦理銀行業務被拒絕時才“突然”發現自己有不良信用記錄,給相關經濟活動帶來不便。此外,銀行對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采取如拒絕貸款等金融制裁措施,并不是建立個人征信體系的目的,真正目的是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因此,及時告知制度,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可以督促那些主觀上沒有違約惡意的客戶遵照誠實信用的原則謹慎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采取措施積極予以改正和彌補,從制度的社會效益來看,這樣無疑更具有積極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法律事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