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我們穿行的影子,歲月是我們儲蓄珍貴記憶的盒子。
在我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有一件令我難忘和榮幸的事,那就是1992年春天我曾專門拜訪過劉志丹夫人同桂榮。
當時她老人家雖已年近九十,但精神矍鑠,一接觸她就覺著她真誠爽朗、厚樸和善。
劉志丹與同桂榮結婚后的十五年間,倆人總是聚少離多,家中親人常對同桂榮說:“他是個不知有家的人。”
是的,他倆結婚不久,劉志丹就向岳父借錢,說有急用。他拿到四十兩銀子后,就悄悄到黃埔軍校學習去了,一去就是兩年無音訊。后來才知道,劉志丹在黃埔軍校和林彪是同期同學。在這里他結識了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同志,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后,他隨軍北伐。到了武漢后,被分配到西北馮玉祥部隊作宣傳工作。隨后,他返回陜北,積極組織發展革命武裝,很快使陜北紅軍的力量不斷壯大。
1934年2月,劉志丹帶領紅軍駐扎在原寶安縣劉家砭。這里離家只有五里路。按說他滿可以常回家去看望老人和妻子,可他整天忙于軍務,老是沒空。有一次,同桂榮就跑到軍部去看劉志丹,誰知道她剛到不一會,劉志丹還沒顧上跟她說幾句話,就帶著紅軍隊伍開始轉移了。
后來同桂榮才得知,蔣介石曾先后12次來陜,策劃“剿共”。1934年10月12日,是蔣介石首次到西安督戰,對于劉志丹領導的陜甘邊區迅速發展的革命聲勢大為驚慌,他問張學良:劉志丹是怎樣的一個人?當張學良說到劉志丹就是黃埔四期的劉景桂時,蔣介石臉立馬氣青了。隨口就冒出了哪句“國罵”的臟話,并在原地來回轉圈十分懊悔說:“志丹,這個名字改得一聽就是赤化分子。這也是我的學生?!都怪我這個校長沒有把他教育好呀!”
其實,蔣介石當時對劉志丹印象很深。這個當年叫劉景桂的陜北后生,在黃埔軍校上學時就英武逼人、才華出眾。蔣介石自然很賞識他。劉志丹即將畢業參加北伐,發旅費時,一般人員都發300元,蔣介石為收買人心,惟有劉志丹予以特殊照顧,破例給他700元。可蔣介石沒有料到,劉志丹如今卻成了反對他的共產黨的領導人物。老蔣非常惱怒,連聲說道:“快發通緝令,抓住他!”于是,國民黨到處張貼懸賞捉拿劉志丹的布告:“劉志丹,生擒者獎兩萬元;獻首級者獎一萬元;證明擊斃者獎六百元。”然而,他們費盡心機,卻始終抓不到劉志丹。相反,陜甘的革命形勢發展很快。
反動派恨透了劉志丹,便抄了劉志丹和同桂榮的老家。使他們兩家老少被逼到處流浪。隨后,反革命分子氣急敗壞,把劉志丹的祖墳挖了。劉志丹得知此消息后,起初非常氣憤,后來也想通了,便說:“我們要革命,就難免受到迫害,株連家庭親屬,雖然痛苦,但也在意料之中。”
同桂榮曾深情地告訴我們說:那年月,志丹顧不上管自己的家,但對紅軍隊伍里的人卻關心得十分周到。
1934年深秋,同桂榮加入到紅軍隊伍之中。那時,部隊幾經輾轉駐在陜甘交界的南梁。那年冬天很冷,紅軍缺鋪少蓋。志丹對同桂榮說:“年輕人體質好,耐凍,蹦蹦跳跳就頂過去了。我歲數大了點不行了,胳膊腿常疼”。同桂榮知道后,馬上想法子給他做了件棉襖。那時候,邊區被敵人封鎖哪有布!是同桂榮找來許多碎布條,一塊一塊拼接起來,五顏六色連成一片,總算湊合著縫成一件棉襖,劉志丹很滿意的穿在身上,還調皮地給她敬了個軍禮致謝。過了幾天,同桂榮見劉志丹回來時沒穿那件棉襖,一問才知有個戰士在行軍途中掉到河里,冷的發抖,劉志丹看見后,就立即脫下自己的棉襖給這個戰士穿上。同桂榮知道劉志丹又要帶領部隊去打仗,看到自己心愛的丈夫凍得直往一堆兒縮,同桂榮硬將自己的一件大襟襖脫給劉志丹穿,熟悉劉志丹的人看到他穿著這樣的棉襖,都笑出聲來。
到了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當時,陜甘邊區正處在蔣介石軍隊的“第三次圍剿”之下。邊區內也正遭到“左”傾肅反的摧殘。劉志丹等一大批干部被關押,根據地在日益縮小,處在嚴重危機之時。毛澤東聽到這個情況后,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捕的干部交給中央處理。”并派王首道等迅速趕到瓦窯堡,先把事態控制下來,避免進一步惡化。11月3日,中央成立了由董必武等人組成的黨務委員會,專門審查肅反事件。五天后,中央進駐瓦窯堡,劉志丹等遭受關押的干部釋放。正是毛澤東及時糾正了陜北錯誤的肅反,保護了一大批干部,從內部挽救了陜甘革命根據地。
黨中央住在瓦窯堡那陣子,天氣異常冷,只見房檐、山崖中結的冰溜子有好幾尺長。當時,紅軍戰士的棉衣很不充足,更說不上穿棉鞋了,就連毛澤東也沒棉鞋穿。劉志丹看到后,便讓同桂榮給毛澤東做雙棉鞋。同桂榮二話沒說,接連熬了兩夜把鞋做成了,及時交給賀子珍,請她快給主席穿上。毛澤東一穿大小正合適,非常高興。過了幾天,他見同桂榮一個勁夸她心靈手巧,并深表感謝。
瓦窯堡會議舊址右側兩孔窯洞,是張聞天同志的辦公室和臥窒。那段時間,張聞天作為中共中央總負責人,他和劉英同志的婚禮就是在這里舉行的。當時,劉志丹因公外出不能參加婚禮,他特意讓同桂榮剪了兩個窗花和一對喜字表示祝賀。那天賀子珍、鄧穎超和同桂榮等前來賀喜。毛澤東得知后,打趣地非要隨鄉入俗“鬧洞房”。他一邁進張聞天的窯洞就說:“你們要請客,不然不承認、不算數。我看讓志丹的婆姨桂榮來當伴娘最合適。”說完,他還興致勃勃地念起自己賀喜的一首打油詩。毛澤東夸贊聞天作風民主,是位“開明君主”。并詼諧地稱劉英為“娘娘”,一下使簡樸的婚禮變得其樂融融。
劉志丹犧牲后,毛澤東十分沉痛,他揮筆寫下了“上下五千年,英杰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的祭詞。
為了繼承劉志丹的遺志,同桂榮立志于根據地中央紅軍部隊的后勒保障工作。劉志丹關心他人的優良品德一直在鼓舞著她,無論干部戰士找自己辦什么事,她都是滿腔熱情、盡心盡力幫助。平時縫縫補補、洗洗刷刷的活兒她干起來也從不厭煩。大約三四年,同桂榮看見毛澤東冬天穿的棉鞋已破爛得不能再補了,她就又精心給毛澤東做了一雙更柔軟暖和的棉鞋。毛澤東穿上這雙舒服合腳的棉鞋,特別高興。他見到同桂榮便親切地說:“陜北不僅地方好,人更好!”
有位名家曾經說過,人生是由三部分組成:對生活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人到中年,也多半就是這樣考慮的。
我對同桂榮的采訪,一晃十五年過去了。雖然她這位老前輩已仙逝多年了,但她在采訪中邊回顧往事邊講述的情形,她的言談笑容,如刻錄的光盤影像,我的頭腦中已深深地打上永恒的印記。
責任編輯劉亦群
李榮國軍旅作家,曾發表小說、散文多篇,現服役陜西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