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一位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上海對中國人的消費進行研究。實際上,他一開始是研究中國人的收入的。為什么他后來改為研究中國人的消費呢?他告訴我說,因為中國人的收入他怎么也搞不透。他舉例說,一個中國人告訴他,一個月的收入是2000元人民幣,可是這個人去買一件價值100元的衣服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類比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拋開復雜的匯率不算,將1美元=1元人民幣。在美國,我自己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拿過2000元一個月的工資,我去買一件價值100美元的衣服會怎么樣?告訴你,我一定會非常非常地猶豫,一個月后,當我確信我非常喜歡這件衣服時,我才會去買的。結論是什么?結論是,2000元不是中國人的真實收入。從此之后,我就不研究中國人的收入,開始研究中國人的消費了”。
說到中國人的收入,有一個問題許多讀者很有興趣,那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收入到底誰高?有許多文章談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些文章往往只列舉一些統計數字,總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
如果我們只看人均收入,比如美國的人均收入接近4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30萬左右,乍一看上去收入確實比我們高多了。可是仔細一研究,好像又不是這么回事,首先要交掉40%左右的稅,就只剩24000美元了,除以12,一個月也就是2000美元。乘以8有16000元人民幣,好像還很多,問題是,在美國2000美元絕對買不到在中國16000元人民幣能買到的東西,所以絕大部分美國所謂的中產階級平常的日子都是過得緊緊巴巴的,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期付款。
我有一個同學20世紀80年代留學美國,在美國定居,前不久回國探親。在接風的飯桌上有人也問到中美兩國的收入問題。當時我這個同學回應些虛頭八腦的話,什么上海高樓林立非常繁華,什么車水馬龍異常熱鬧,什么大的購物中心比美國的還現代等等。吃完飯出來,只有我們兩個的時候,他對我說:“我怕影響大家的情緒沒告訴他們真實情況,我在美國有一筆很大的存款,接近20萬美元。”
我沒有立即回答他,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他告訴我的另外一件“害怕影響情緒”的事。他住在上海的這幾天,為了保持美國的習慣,每天都到他賓館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喝咖啡,次數多了,里面的服務員認識他了。有一次,一位服務員小伙子問他腳上那雙運動鞋是多少錢買的?“我是花了100多美元買的,”他事后告訴我,“折合人民幣1000元左右。不過我沒有告訴那個服務員真實的價格,我怕他知道我的一雙鞋差不多抵他一個月工資會影響他的情緒。”其實,我當時就想告訴我同學,那個小伙子自己腳上的那雙鞋說不定也是這個價。
這次見我沒有立即回答他,同學以為把我給嚇住了,趕緊解釋說,他去美國時間比較長,中國人比較節省,一般美國家庭也不見得有這么多存款等等。我終于決定不再害怕“影響他的情緒”了,我停下來隨便指著路邊的一棟公寓問他:“你知道這里面一套房子值多少錢嗎?”“多少?”“你那20萬美元不一定買得到。”
“是嗎?”我同學一臉的不相信。
看到真的影響了我同學的情緒,我趕緊說:“你別著急。你日子絕對過得比他們舒服多了。因為你占有的消費品的總量遠遠多于他們。”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美國人敢于把他們的全部收入立即花掉,而中國人要把收入的絕大部分存起來,準備看病、準備養老、準備孩子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