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孝道、孝順、孝悌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中國古人講求孝道,論“百善孝為先”;增廣上講“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都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長者的道理。今天,雖然整個中國社會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對孝道的內在趨向性,但許多年輕人已逐漸拋棄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變得不怎么講孝道,不怎么孝順了,甚至根本就不講孝道、孝順了。一些人覺得父母含辛茹苦從小把自己養大甚至培養成材,是父母應盡的責任,誰讓他(她)是我父母呢?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的”。一些人一次賭博、一次朋友聚會、甚至做見不得陽光的事,可以幾百、幾千甚至上萬連眼都不待眨一下的,可要拿錢孝敬父母,比什么都難。一些人進歌廳舞廳、酒吧、茶樓有的是時間,要讓陪陪父母,一個字:“忙”!一些人只知向父母索取,從不講對父母回報。諸如此種,其產生的原因,說白了,有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缺失,有社會風氣的影響,但最主要的因素,我以為是子女極端自私的心理在作祟。
上初中時,我的一位老師經常重復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一個家境并不富裕的鄉下學生,考上了城里條件較好的中學,為了讓城里的同學“看得起自己”,他要和城里的同學一樣吃一樣穿,父母從來都滿足他。有一天,他正在學校的食堂吃飯,有同學說外面有人找他,出去一看,是自己穿得破破爛爛的父親給自己送東西來了。他接過東西,二話沒說,又進食堂吃飯去了。同學問他那是誰?為啥不叫進來吃飯?他怕同學瞧不起,說那是他家鄰居,是家里叫鄰居帶東西給他的。后來,他畢業回到家,父母已骨瘦如柴,通過鄰居的講述,他才知道為了供他上學,也為了讓他“被人瞧得起”,父母除辛苦在地里刨糧刨錢外,穿的是補丁疊補丁的衣服,吃的是野菜,還經常去醫院賣血。不久,他的父母就雙雙去世了。每次講這個故事,老師眼里都噙著淚花;這個故事雖然聽過無數遍,但每次聽,我的鼻子都會發酸。后來才知道,那個忤逆的不肖子,是老師自己,他對父母的懺悔,就是把這個故事講足夠多的次數,講給足夠多的學生聽。
我有時在想,人要是像某些動物就好了,比如大馬哈魚,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旅途回到出生地,完成對后代的繁衍就悲壯地死去;又比如澳大利亞的一種蜘蛛,雄性交配完就主動爬到雌性口邊,讓雌性吃掉自己,以便雌性更好地孵化兒女,在所有的小蜘蛛出生后,由于小蜘蛛無法吞下其它食物,雌性就把自己的身軀作為兒女的第一頓美餐,既光榮又不拖累兒女,多好;再比如雄性螳螂、公蜂等等,大抵都是如此下場,可敬亦可悲。可是人不是動物啊!人來到這世上,養育后代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啊!
說到動物,我想起小時侯的一件事來。在我家的后院,有幾根大楊樹,經常有烏鴉在上面叫。有一天,我正拿彈弓對著烏鴉,父親將我的手緩緩按下,對我說,兒子,你曉得嗎?烏鴉是最懂得孝順的一種鳥,在老烏鴉年老無法覓食的時候,年輕的烏鴉就會出去尋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烏鴉,直到老烏鴉死去,所以,不要打烏鴉了。長大了,才知道這就是烏鴉的“反哺”行為。
我在想,今天的人,應該比動物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