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最近這兩起事件,我都不知道,原來我們的生活早就貧乏得只剩下電視了。
先是央視少兒頻道停播《虹貓藍兔七俠傳》,據傳是因為以家長為首的網友討伐這個系列劇臟話連篇,又有暴力情節,擔心教壞小孩子,于是聲勢浩大地要求停播。接著又有10博士集體聯名,以偏離學術、幾近俚俗為名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并要求她從《百家講壇》下課,并向觀眾道歉。
電視究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為什么一個動畫片就能教壞孩子?而一個電視講壇就能誤導了學術?
我們從來不高估好的影視作品對孩子的影響力。但如果有人跟你說讓孩子看一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動畫片,他就會變成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孩子,你肯定會覺得是說大話,吹大牛。但為什么孩子看一部家長認為“臟話連篇、有暴力情節”的片子就會看成壞孩子呢?這只能讓人覺得是家長在找理由推卸責任。電視臺播了一部有問題的動畫片就聯手要求電視臺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個天天吵架、臟話連篇而且還動手打架的鄰居,那你是不是要學孟母三遷?
除了看電視,其實孩子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讀書,畫畫,彈琴,和小朋友玩游戲。更何況,如果嫌這部動畫片不好,你挑一張健康百分百的優秀動畫碟讓孩子看就行了。我覺得當你的孩子已經把電視上的動畫片當成成長和娛樂的主要渠道時,往往意味著這個家長的教育徹底失敗了。生活中有無數比電視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家長因為偷懶或者別的原因選了最省勁兒的電視,這首先是家長的責任缺失。
于丹也是通過電視上的《百家講壇》這個節目走紅的。我不知道博士們的思維是怎么運作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上初中的孩子是這樣選擇的。他聽了于丹的講座后對《論語》感了興趣,他媽媽趁熱打鐵給他買了一堆講《論語》的書,他翻了翻后,覺得于丹的書有點淺,不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個中學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引子,她引發的是對孔子和《論語》的興趣。這就像拋出一個線頭,大家可以攀緣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們呢?他們大費周章跨地區跨學校聯袂起來抵抗于丹,也許真的是因為感覺到學術已經被于丹誤讀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眼中,大家了解、學習孔子和莊子的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電視上《百家講壇》里的于丹。
以前有10博士聯名取消圣誕節,梁文道曾調侃說他們讀書讀傻了。此次10博士聯名抵制于丹,無非是在集體起立證明原來讀書真能把人讀傻,傻到連一個中學生的判斷力都不如。不過對比博士們反對的急切和真誠,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他們的生活可能貧乏得只剩下電視了。
最近由影視和網絡聯手掀起了一股明史熱,打先鋒的恰恰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如果按10博士的思維運作,明史學者和專家也應該像他們一樣掄起大棒,對這些走紅的非專家學者大聲喊殺。沒想到明史學界的反應不是攻擊而是積極認可,反省自我。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還表示,沒讓讀者知道真正的明史,學術界應該反思。
教授于丹也像明史非專家一樣,正在替文學教授們開壇論道,做著普及古典文學的工作,她不是專家,講得也許有缺欠和疏漏,但她的意義和功勞不可否認。該反思的應該是這些罔顧常識掄起大棒的博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