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昨天打來電話,說:“老姐,你知道嗎?小秋死了。”
其時,我正在春天的陽光下給陽臺上的各種綠色植物澆水,一手拎著水桶,一手拿著噴壺,耳邊還夾著電話,忙得不亦樂乎。弟弟在電話里的聲音并不大,甚至還有幾分低沉,但是于我卻如驚雷。
我再也沒有心思澆花了,扔了水桶和噴壺回到房間,將春天的陽光關在窗外,獨自坐在桌邊愣神。
小秋死了?
小秋死了!
那么,他終于可以去天堂見他的媽媽了吧?他的媽媽已經等他太久了啊!
一
那一年,我來到距離省城二十多公里的一個農村插隊。我吃驚地發現,在歡迎我們的人群中,居然站著一個中年外國男子。他黃發藍眼,皮膚雪白,身材魁梧,像極了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里的瓦西里。那個年代,在中國的城市里外國人都難得一見,在這個偏僻的鄉村里怎么會有一個?更讓我驚奇的是,這個外國人一開口,竟然講一口地道的當地方言。
這個說著一口農村方言的外國人,熱情地幫我們搬運行李,當我向滿頭大汗的他表示感謝時,支書卻將他一通呵斥,讓他趕快去地里送糞。
事后,支書告訴我們,這個人叫小秋,是村里的“四類分子”……
后來我才知道,小秋是一個中俄混血兒。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大家族的少爺,當年隨家人在前蘇聯做生意時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姑娘,結婚后把她帶到了中國,后來就生下了小秋。
小秋滿3歲那天,全家人準備去前蘇聯探親。在滿洲里火車站,一家三口剛剛上車,小秋突然哭鬧著要撒尿,父親就讓母親在車上等候,自己帶小秋回到了票房子里。正在這時,一隊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開進了車站。小秋和父親再也沒能上車。
那一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二
小秋從此就留在了中國,和父親一起生活。除了有一副俄羅斯人的相貌和一個只有父親知道的外國名字“阿廖沙”外,他已經從里到外都成了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他當然知道自己有一半的俄羅斯血統,所以他特別喜歡看前蘇聯電影,聽前蘇聯歌曲。他最愛看的電影是《鄉村女教師》,因為據說他母親的名字和電影里的女教師一樣,也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小秋一直特別后悔,后悔為什么他偏偏要在上車后又想撒尿,如果不是那樣,他今天就不會是一個“四類分子”,更重要的是,他就不會與母親分離了。所以,他很怕過生日,因為生日,也是他與母親生離死別的日子。
除此之外,小秋還珍藏著一樣東西,那是他小時候穿過的一只虎頭鞋。他父親當年抱著他追趕那趟火車時,焦急絕望的母親想從窗口把他拽到車上,卻只拽掉了他腳上的一只鞋。剩下的這一只,小秋長大后就收藏了起來。
聽老鄉們說,在中蘇關系的蜜月期,他的家人也曾經托人在前蘇聯打聽過他母親的下落,但終是沒有結果。不過,就算是打聽到了又能怎樣呢?在當時的形勢下,國家是不可能允許一個“四類分子”走出國門的。
弟弟在我下鄉的第二年也來到了這個村子,年輕氣盛的他是個性格叛逆的少年,全然不管村干部的三令五申,偏愛跟一幫“四類分子”打成一片,尤其跟小秋關系最鐵,上工下工的路上,常見兩人勾肩搭背的身影。
后來,我當兵離開了那個村子,當然就很少再見到小秋。而此后許多年里,關于小秋的所有消息,都是來自于我的弟弟。
小秋平反了。
小秋娶了媳婦了。
小秋有兒子了。
小秋也開始做生意了。
在所有的消息里,最讓我感覺欣慰的是,小秋終于找到他的母親了,在他去前蘇聯探親前,他還來過我家向我弟弟報告喜訊。那一次,我正好回家探親,見到了西裝革履、神采飛揚的小秋。
三
小秋很是過了幾年揚眉吐氣的日子。走在街上,人們都當他是老外,對他的態度很恭敬。他活那么大,頭一回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
但是,一向身強體壯的小秋突然就病倒了,得的是肝癌,發現時已經無藥可治。弟弟得知消息,第一時間跑去看他。
弟弟想安慰病床上的小秋,就講了許多笑話給他聽,最后說:“其實你這一生也沒有遺憾了,媳婦有了,兒子也有了,也見到你親媽了。生而為人,也不過就是這些內容吧。”
一說到親媽,小秋不笑了,沉默了好半天才說:“其實,她不是我親媽。”弟弟很驚訝,問:“你不是已經去見過她了嗎?她不是年年圣誕節都給你寄賀卡嗎?怎么又說不是親媽?”
小秋咳嗽著,喘了好一陣后,給弟弟講了一個故事。
那一年,他興高采烈地到了海參崴,見到了他在夢里見過無數次的母親。母親那時已經很老了,獨身的她,居住在靠近海邊的一幢小屋里。她像所有的俄羅斯老太太一樣,體態豐滿,面容慈祥,眼睛藍得像一汪湖水。更令小秋開心的是,母親真的跟電影里的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極像呢。她擁抱小秋時也正像每個母親那樣,緊緊的,帶著母愛的力量。她看小秋時的眼神就像望著一個情人,十分陶醉,嘴里還喃喃地念著:“阿廖沙,我的阿廖沙,感謝上帝把你帶回我身邊。”
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小秋平生頭一回流了淚。他激動地從提包里拿出珍藏了50年的那只虎頭鞋,母親也從衣柜里拿出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只。兩只鞋就像他們母子一樣,在分開50年后重逢了。
小秋開開心心地在母親身邊住了下來。雖然小秋一句俄語也不會說,不能很暢快地把自己的心里話一口氣都告訴母親,但是,能夠每天在母親身邊,已經讓小秋很知足。而母親亦是快樂的。她每天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小秋的陪伴下去海邊散步。與每一個鄰居在街上碰面,她都會主動向對方介紹:“這是我的兒子阿廖沙。”語氣中充滿驕傲和自豪。
……
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幾個月過去,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小秋臨走的那個晚上,母子倆相依著坐在沙發上說了很久的話。不是用嘴,而是用眼神和手勢,彼此的眼睛里都是留戀和不舍。
小秋用手勢告訴母親,他要親手給母親洗一次腳——在中國,孝順的兒子是會給母親洗腳的。
母親明白了小秋的意思后很意外,神情有些不自然,扭扭捏捏的,但終于沒有拗過兒子。
講到這里,小秋不說話了。弟弟就說:“你做得很好啊。不過,我聽了半天也沒有聽出她怎么就不是你親媽了。”
小秋的眼眶開始濕了,漸漸地蓄滿了淚。
“就是這一次洗腳,讓我知道了她不是我的親生母親。我父親告訴過我,母親右腳背上有一顆紅痣,可是她沒有。”
小秋當時捧著那腳愣住了,他不知道眼前這個女人為什么要冒充他的母親。小秋不是什么有錢人,他只是一個中國農民,他想不通她為什么要欺騙自己的感情。而且,她手里怎么會有和他那只一模一樣的虎頭鞋呢?小秋心里又疑惑又委屈,他不敢抬頭看那女人的眼睛,只好低下頭給女人洗腳,眼淚就一滴一滴掉進了盆里。
小秋給女人洗完了腳,同時也在心里做了一個決定,不把這件事的真相說出來。他想,也許眼前的老人也曾經在中國失去過一個兒子吧。那么,就讓她以為自己是她的兒子好了,也許這樣可以撫慰一個母親孤寂的心。
四
小秋就帶著這樣的心思回國了。從那以后,逢年過節,小秋都會給這位母親寫信問安。村里有年輕人去俄羅斯做生意,小秋也會托他們帶些東西給老人以盡孝心。小秋覺得自己這樣做很對,至少,這世上可以少一個思念兒子的母親了。他甚至想到了一個可以形容自己這種行為的詞——“高尚”。
就在他準備永遠這樣高尚下去的時候,他意外地收到了那位老太太的信。信是她托人用中文寫的,信里告訴小秋,其實在小秋給她洗腳的那個晚上,她就想告訴小秋一件事。但是,她很怕傷害了小秋,于是,她決定把這件事繼續隱瞞下去。她不是小秋的母親,小秋的母親早在很多年前就因悲傷過度去世了。臨終前,她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好朋友卡秋莎。她說,如果有一天,她的阿廖沙能夠回來找她的話,就請卡秋莎轉告兒子一句話。卡秋莎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過了那么多年,阿廖沙真的找來了。看見阿廖沙那激動的神情,卡秋莎在那一刻做了一個決定,不告訴阿廖沙真相,她要把阿廖沙從未享受過的母愛都給他。可是,現在她要去天堂見她的朋友了,如果真的見了瓦爾瓦拉,她該怎么向她說呢?她還沒有把那句話轉告給阿廖沙啊,因此她決定說出真相。
那句話是:“告訴阿廖沙,我愛他。”
聽完小秋的故事,弟弟當場哽咽。他后來把這件事轉述給我,我亦鼻子發酸。
現在,小秋走了,帶著他最終沒有見到母親的遺憾走了。但我想他應該是可以感到欣慰的,因為母親一生從未忘記過他。還有那個叫卡秋莎的女人,也用一顆善良的心,給了一個兒子溫暖的母愛。
而我,我知道自己今生再也不會忘掉那句話了,那句話再平常不過,卻帶著母性的光輝——
“告訴阿廖沙,我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