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9·11”。
6年來,內心深處的疼痛一直折磨著提爾納奇·卡西迪,因為他失去了5位好隊友。提爾納奇是紐約西19大街消防隊的一名消防員,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8年。2001年9月11日,他和隊友一起,火速趕往遭襲的紐約世貿大樓,搶救被困在塔樓內的人。當兩座塔樓轟然倒塌時,提爾納奇僥幸逃過一死,但他的5名隊友卻被埋在了廢墟中,全部遇難。
2006年9月5日的美國《紐約郵報》報道說,為了紀念這5名好友,34歲的提爾納奇用了整整1年時間,花費5000美元,將世貿大樓遭襲時的圖案刺在自己身上,覆蓋了他的整個背部。我在新聞圖片里,看到了那寬闊后背上的恐怖圖案。
雙子大廈倒塌時,吞噬了343名紐約消防員的生命。提爾納奇一直被巨大的痛苦和內疚感折磨著,他總覺得5名隊友的死與他有關,如果當時自己能再努力一些,5名隊友很可能和他一樣死里逃生。提爾納奇試圖用文身這種痛苦的方式,來治療自己的悲傷。他說:“文身對我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我作為一個生還者的罪惡感。當時我跑開了,但他們卻沒有。我總覺得,我沒有竭盡全力,去拯救他們的生命,令我現(xiàn)在不得不經歷悲傷的折磨。”
提爾納奇的“罪惡感”其實是一種責任感,他的懺悔意識其實也是責任意識。正如巴爾扎克所言:“懺悔是一種貞操,是我們對上帝的責任。”在提爾納奇的意識里,他覺得自己要為5位遇難好友負責。他把5位好友的姓名都文在身體的左側,他們是:45歲的奧里歐·帕瑪,51歲的斯提夫·貝爾森,43歲的菲爾·佩提,34歲的邁克·馬蘭和35歲的安吉爾·朱貝。其實,在那樣危險的、不可測的境地,誰都無法為其他隊友負責。我們看見的是提爾納奇的天使之心,正如他在世貿雙塔滾滾濃煙的上方,文著兩個長著翅膀的天使。
這個文身的過程,是沉痛而百感交集的歷程。提爾納奇說,文身時,每一針都疼痛難忍。這種痛,是一種刺痛,更是一種沉痛,它與懷念、自責、懺悔、愛恨交織在一起。提爾納奇18歲時曾在身上文了第一個刺青,他發(fā)現(xiàn)文身的過程實在太痛苦,就發(fā)誓以后絕不再受這份罪,但“9·11”事件的經歷,最終改變了他的想法。“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方式療傷,而這就是幫助我治愈傷痛的方式。”提爾納奇說,“除了劇烈的疼痛之外,我想不出還有什么別的方法,能讓我處理自己的悲傷。”這就是難以言表的以痛治痛、以痛治悲、以痛治傷。
“真正的痛苦是人們默默承受著的,不愿別人憐憫和安慰的痛苦。”著名作家喬治·桑這樣說。提爾納奇默默地承受著這樣的痛苦,那個文在背上的“9·11”,是人世間最強烈的痛苦表達、痛苦背負、痛苦承受,這是一個紐約消防員的心靈“9·11”。
像“珍珠港事件”一樣,“9·11”已經深深嵌入美國的歷史,成為標志性節(jié)點。在整個“9·11”事件中,紐約消防員的表現(xiàn)為整個世界的災難救援樹立了一個標桿。當世界還在為空前的災難震驚時,3名消防員就已在世貿廢墟上揚起了一面美國國旗——“星條旗永不落”的意蘊就那么鮮明地飄揚著。那一面旗幟,也是紐約消防員自身形象的旗幟。
在電視直播時代,全世界都看到了世貿大樓轟然倒塌的悲愴,但從外部切入悲愴現(xiàn)場,把自己的痛與現(xiàn)場的痛徹底融合在一起的,只有紐約的幾千名消防員,他們承受的痛苦比任何人的都要持久。幾年來,“幸存者綜合征”彌漫在活下來的消防員身上,那是一種強烈負疚感的銳利折磨。消防員托尼·桑瑟維諾曾在現(xiàn)場目睹了這樣的悲愴情景:一具燃燒著的尸體,從北樓飛速墜落,砸在隊友丹尼·蘇爾身上,丹尼·蘇爾就這樣被活活砸死。與提爾納奇一樣,桑瑟維諾至今痛苦不堪,無法釋懷。
在“9·11”兩周年的時候,曾傳出紐約消防員的“丑聞”,說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照顧戰(zhàn)友遺孀時日久生情,“至少有12人陷入婚變”。在“9·11”中不幸犧牲了343名消防員,紐約消防局委派幸存消防員擔任“聯(lián)系人”,負責照顧和幫助犧牲戰(zhàn)友的妻兒。就在這個過程中,幸存的消防英雄中有不少已婚者與自己戰(zhàn)友的遺孀墜入愛河,有的則與犧牲戰(zhàn)友的孩子相處甚好,當起了“臨時好爸爸”。
心理學家分析說,已婚消防員之所以特別投入地撫慰遺孀,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營救幻想”,救人是消防員的天職和使命,當他們看到那些痛失丈夫的女性,看到她們脆弱溫柔的表情時,憐憫和同情完全占了上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會“移情”,在“營救情結”中愛上對方。在我看來,“營救幻想”和“營救情結”的本質,都是人性中柔軟而美麗的一面。提爾納奇把5位隊友的名字文上自己的后背,同樣是拯救隊友的“營救情結”和“營救幻想”的真切表達,盡管這個過程是那么地沉痛。
在“后9·11時代”,整個世界的“深痛”還沒有消除,反恐依然艱難。在“9·11”之后,先是有“3·11”——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馬德里4列火車發(fā)生連環(huán)爆炸,造成190余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后是“7·11”——今年7月11日傍晚,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城鐵發(fā)生多起連環(huán)炸彈爆炸事件,死傷千人;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和公共汽車發(fā)生4起連環(huán)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50多人死亡,700多人受傷……人類太多沖突,世界并不太平。
如果在這個世界,“營救情結”成為一種人人擁有的普世價值,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悲劇,因為“營救情結”是一種人性情懷、一種人文光輝,它遠離暴力。如果說戰(zhàn)爭是為了和平,那么一定不能忘記和平的終極目的,人類世界絕不能永遠處于“以暴易暴”的進程之中。
最后,讓我再一次表達對紐約消防員提爾納奇·卡西迪的敬意。我想用兩句名言結束這篇紀念“9·11”事件的文章——
歌德說:“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個英雄,但是一個人能永遠做一個人。”
日本“現(xiàn)代抒情詩之父”萩原朔太郎說:“懺悔者背后有著美麗的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