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美國人,下班后都涌向酒吧這一類的公共場所。他們聽著布魯斯,喝著啤酒,聊著天兒,或者大聲唱:“你的面孔,干嗎總朝著窗外?”當下,我們不是也如此了嗎?并且比那兒還厲害。不停地聚餐,飯桌周圍都是“朋友”?;氐郊疑暇W,打開QQ或MSN或Skype,對面電腦前的那個人,也許遠隔半個地球,可你的網絡之旅就此開始。再加上手機,你走到哪兒,電話打到哪兒,短信發到哪兒……
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形態關系雖保留,但其中一部分已在解體?,F代化商品社會的環境、方式、通訊工具等,為人與人之間“非自然形態”關系的出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通道。這通道,使原先不可能的相識、相約和相愛,都成為了可能。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以血緣、住址和“共同歲月”來確立。除去永遠的利益所趨之外,以精神偏好,情欲缺憾,甚至以一種感覺來確立的各種名目的朋友,跳躍迭出。
不再是舊有的朋友,不再是!這讓你懷舊,又讓你新鮮而自得。每一個人,都不停地奔走于新舊朋友的置換和拓延之中??傊?,朋友在重組,朋友的概念也在放大?,F代人在都市的天空下,形成了更為偶然、也更為脆弱的“新朋友部落”。他(她)是唯一,忽然變得像神話一樣令人神往了。這大約就是,現代人新的集群姿態——他們熱鬧,又漠然;他們私密,又傳播;他們中心,又邊緣;他們易聚,又易散。他們朋友很多,又沒有朋友。
你喜歡這些新的關系嗎,你就趨之若鶩吧。反之,你有時可以拒絕,但完全避開是不可以的。因為,生活已經變成這樣,誰也不能生活在生活之外?,F代社會越商品化,人就越有壓力,就越感孤單,也就越想嵌入朋友圈子,以削減一些東西,當然你也會注定從中得到一些東西。我似乎看到了,生存、價值和心靈的顛沛流離。而“新朋友部落”對于里面的每一個人,都起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安全與幫助作用。
我們需要生活層面上的合群,更需要內心層面上的合適。其實,那個比較真實的自我,正是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才被袒露著,被注意著,被固守著。
(責編 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