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現(xiàn)當代散文解讀的項目主要是:研究構(gòu)思,領(lǐng)悟意境,品評語言。本期我們來談?wù)勝p析短文寫作的最后一個項目:品評語言。
要點回顧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散文語言是最接近作家本色的文字。由于作者的性格、氣質(zhì)、修為、審美趣味的不同,散文語言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們在解讀散文時,可以由“文”及“人”,由“人”及“文”,通過對“人”和“文”的雙重切入來觀照、把握作者的散文作品。
散文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由疏放,筆法靈活,瀟灑而不流于粗疏,優(yōu)美而不失之雕飾。
◆散文語言賞析的短文寫作要領(lǐng)
散文語言賞析的短文寫作要領(lǐng)
原文輸入
春之懷古
張曉風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擾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吃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季節(jié)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shù)學家,它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tǒng)計數(shù)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shù)。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文本解讀
關(guān)于“春”的詩文,我們恐怕早就“審美疲勞”了,但是,張曉風的《春之懷古》,這樣新奇的描寫,真是足夠有吸引力和沖擊力,給人一種徹徹底底的“新春”的感覺。
開篇劈面就是一句:“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緊接著就洋洋灑灑寫起“曾經(jīng)”的春天來,直到最后我們才明白作者懷想“曾經(jīng)的春天”的用意,只是想“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去“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回首“古”之春天的純粹和煦,原來是感慨“今”之“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對環(huán)境的破壞——作者就是這樣用心良苦地用曼妙的筆觸來表達沉重的幽思。
賞析范例
張曉風用自己的靈感和才情創(chuàng)造了一個最美的春天的故事,讓讀者的心境情不自禁為之燦爛絢麗起來,也讓讀者忍不住為我們當下的環(huán)境感慨一番。
關(guān)于“春”的詩文,我們讀得不少,但張曉風的這篇《春之懷古》仍然給了我們強烈的陌生化體驗,這種體驗的陌生化主要來自文本的語言特色,具體表現(xiàn)為:
其一,大量的鋪排,讓讀者對春天的降臨有豐沛的感受。張曉風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作為串聯(lián),多角度、多色彩、多層次地寫盡了春天的柔媚和溫煦乃至率性而為,同時反復(fù)提醒讀者注意“曾經(jīng)”所蘊涵的潛臺詞。
其二,通篇人格化的描寫,徹底激活了讀者對春天的無限向往。請注意張曉風是怎么寫春天來了的,在此我不得不摘錄原文了,因為我沒法找出更相襯的語句來替代:
“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這樣鮮活的語言,激發(fā)了我們美妙的聯(lián)想,我們仿佛聽見了一首動聽的春之歌:雪融化了,一路歌唱著,從天上唱到山腳,從山腳唱到村落,小鴨子的黃蹼,踩在軟溶溶的春泥上,就像是踩在新翻的棉被上一樣。
其三,作者的奇思異想,把讀者引領(lǐng)到了湮遠的年代里去領(lǐng)略遠古的春之美好。
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的由來,最典型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奇思異想,我們在作者的引領(lǐng)下,回溯到“《詩經(jīng)》之前”“《尚書》之前”“倉頡造字之前”:
“一只小羊在吃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
于是,他們奔走互告,“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季節(jié)命名”——春天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多奇妙的想象啊,讀者腦海中的“春”一下子鮮亮起來,情不自禁想呼喚“曾經(jīng)”的春天快快復(fù)活,去趕走那“黑森林”。
臨別贈言
文學短評寫作的專題,我們今天就下課了,我想說幾句話作為給大家的期望吧。
文學作品是高級的審美產(chǎn)品,文學欣賞是讀者對文學藝術(shù)美的接受與鑒賞,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品評,應(yīng)該是一個趣味與修為并重的工程,沒有一定之法規(guī)可求,不是一時之突擊可成。最后,送大家一句話:
每天開啟一個覺悟,當你獲得,苦難離你而去,歡愉就在心中。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