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艾米莉·狄金森我們就不由得想起一位全身素妝的恬靜女子,這位19世紀美國女詩人珠輝玉麗般的獨特詩句,蘊含著真摯深沉的情感和卓爾不群的智慧,給讀者心靈帶來清新的慰藉,時時提醒讀者用包容和真摯去面對人生,放飛我們高貴的靈魂。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生于馬薩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是美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詩人,20世紀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先驅者。她詩風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代表著美國詩歌從浪漫主義向消極現代派的轉變。著名文學評論家、《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羅德·布魯姆,曾贊譽艾米莉·狄金森是除莎士比亞之外,西方最具原創性的詩人。但她寫詩僅是為了自娛,至多只在親朋好友中傳閱。自30歲后漸不出戶,過著隱居的生活,悄悄寫下了1700多首詩,除了發表了7首未具名的詩作之外,生前未公開過其他作品。她的詩作不拘成法,不按一般語法,但求呈現出靈魂的多面,在思想與形式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獨創性,她因此而獨立于19世紀美國文學的主流之外。
艾米莉·狄金森擁有著清純的胸懷和透徹的視境,她詩作的題材并不十分廣泛,但凡觸及便能從中提煉出超凡脫俗的智慧。
一、“愛”——清新別致、真切深厚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未結過婚,深居而簡出,但這種隱居般的生活并不影響她用一顆細膩溫柔的心去營造一個美麗的情感世界,在她的詩作中,愛真摯得讓人動容——
“等待一小時,太久/如果愛,恰巧在那以后。/等待一萬年,不長/如果,終于有愛作為報償。”在愛中等待的焦灼,為愛癡狂的欣喜,在這幾句簡單的表白中淋漓盡致。
“暴風雨夜!暴風雨夜!我若和你同在一起,暴風雨夜就是/豪奢的喜悅!風,無能為力/心,已在港內/羅盤,不必!海圖,不必!泛舟在伊甸園/啊,海!但愿我能,今夜/泊在你的水城!”黑夜里,在漫無邊際又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愛情的小舟雖頂著風浪,但卻無須指南針和航海圖的指引便可到達海港,前途縱然坎坷卻不能阻擋詩人追逐真愛的腳步,伊甸園般美好的愛情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她。這是何其強烈而又美好的愿望!
“如果確知,聚會在生命/你的和我的生命,結束時/我愿意把生命拋棄/如同拋棄一片果皮。”為了與你相聚,可以把生命拋棄,這是怎樣一個值得守候的愛人?理想的愛情,在這里成了讓人執迷不悔的無上追求。
有人說,狄金森很像是美國的林黛玉,她們都生活在19世紀,都是獨特而美麗的詩人。不同的是,林黛玉為情而生,也為情而死;狄金森則是為情而生,“為美而死”(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我為美而死》)。林黛玉不能想象沒有愛情的生活,狄金森卻能,她能想象愛情之外的語言與生活。在狄金森的愛情詩里,愛的萌動,愛的燃燒,愛的喪失,都凝聚著強烈深沉的情意。甜而不膩的喜悅,熾烈而含蓄的真情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綿綿難絕的長恨……不可知曉她的感情對象究竟是誰,但是,“愛”作為她詩歌題材的重心,寫來清新別致、真切深厚。
二、“生命”——坦然赤誠、執著求索
狄金森熱愛生活和生命,試圖多側面和多層次地探索、解釋和表達生的意義。
面對沉重的生命,她坦然自在,用敏銳的心來冷靜體味:“‘希望’是長著羽毛的東西,寄居在靈魂里,唱著沒有詞的曲調,絕無絲毫停息。”“為每一個狂喜的瞬間,我們必須償以痛苦至極,刺痛和震顫,正比于狂喜。為每一個可愛的時刻,必償以多年的微薄薪餉,辛酸爭奪來的半分八厘,和浸滿淚水的錢箱。”無怪乎有人說“她的詩,有那么一股蕭索、一股凄涼及一種步入寒冬的感傷。”
但狄金森的求索并不止于此,她也寫生命的激昂:“死于我的音樂!/沸騰!沸騰!/延持我直到八度音奏響!/快!炸破窗!/慢慢的!/只剩下小藥瓶,和太陽!”讀著這樣的詩句,一種震撼隨即由心底洶涌而出。
她還寫死亡,而且不同凡響,尤其和流行的感傷濫調大異其趣。她的死亡詩,很有點“一死生、齊彭殤”的味道,卻又不完全是,因為她雖不畏懼死亡,卻更眷戀生活,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那么把我還給死亡/那個我從不恐懼的死亡/除了它讓你喪失/而今,當生命被剝奪,/我在自己的墳墓里,呼吸/并估計著它的大小/它的大小是整個地獄能猜出的/還有整個天堂。”
三、“自然”——細微生動、獨具靈氣
這位在美國文學史上與惠特曼比肩站在一起的女詩人,更喜歡平凡的事物和主題,她是自我內心的守望者。一個萼片,一葉花瓣,甚至一根荊棘,都是她作品中的精靈。“一個萼片,一葉花瓣,和一根荊棘//在一個普通的夏日晨曦/一瓶露水,一只或兩只蜜蜂/一縷輕風,一株馬檳榔長在樹林里/而我,則是一朵玫瑰!”
她寫自然如家園,常有細致入微、準確生動的描繪。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筆下總能使人感受到一種確實存在而又不曾為常人意識到的美。“在夏日眾禽的啁啾之外,凄楚地起自草底,有一個較小的國度舉行/它那寧靜的贊禮。我看不見有任何儀式,禱詞是如此舒緩,它要變成一種沉思的風俗,擴大了寂寞之感。日午時最感到了古意悠揚,當八月焚燒了殘燼,遂喚起這幽靈似的音樂,作為安息的象征。迄今盛況猶未見減色,光彩也未顯皺紋,但是一種神奇的變化,已侵入自然本身。”(《蟲鳴》)“預感,是伸長的陰影,落在草地/表明一個個太陽在落下去/通知吃驚的小草/黑暗,就要來到。”她還有一顆對自然萬物博愛的心,能時時贈予自然生靈以溫柔的關懷、細微的呵護。“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
四、“哲思”——理智內省、卓爾不群
狄金森一生不懈于思考,獨處讓她的頭腦更理智,從而能更自由地敞開心靈,更深刻地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因此,她的詩更多地帶有內省和冥想的氣質。她有著驚人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她用精辟深邃的語句寫哲理,耐人尋味:
“在幾天前——我丟失了一個世界!是否有人找到?你會知道它的/通過那排星星在它額前圍繞。一個富人/也許不會注意到它/可是/對于我這樸素的眼力/它比金錢更貴重/啊先生/請為我/將它尋覓!”
“沒有一艘快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這渠道最窮的人能走,而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它載著人的靈魂。”
“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聽任自然,它留存/當清風吹過草地/風的手指把草地撫弄/要追趕上綠色波紋/上帝會設法制止/使你,永不能完成。”
“頭腦,比天空遼闊/因為,把他們放在一起/一個能包含另一個/輕易,而且,還能容你/頭腦,比海洋更深/因為,對比他們,藍對藍/一個能吸收另一個/像水桶,也像,海綿/頭腦,和上帝相等/因為,稱一稱,一磅對一磅/他們,如果有區別/就像音節,不同于音響。”
“我為美而死去/但孤零零地/躺在墳墓里/一位為真理而獻身的人,被葬在/毗鄰的一塊墓地/他輕輕問我:“你為何喪生?”/我回答說:“為了美”/“我為真理/真理和美本是一體。”/他說:“我們也是兄弟”/于是,我們像兄弟在黑夜相逢/隔著墳墓喋喋低語直到苔蘚封住我們的嘴唇/遮住了墓碑上/我們的名字。”
狄金森說“心是一個孤獨的獵人”,但是我們要說:有了內省的思考,心可以遠離孤獨。有了智慧的詩句撫慰,我們的心靈不會干涸。
狄金森就是這樣一個“思想著的獨立的人”,她的可貴,就在于有一顆獨特的心靈。走進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世界,用文字觸摸你的靈魂!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