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杜甫的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成語故事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三十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之后,唐玄宗開始安于享樂,不理朝政,且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于好大喜功,一度熱衷于開拓疆土,窮兵黷武,在邊地設置了節度使,屯集重兵。后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已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患潛伏。
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的場面,深深為國家命運擔憂,有感而發寫出了這首詩。但由于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幾年后“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朝從此走向了衰敗。
成語含義
原意是指要想平息戰爭,就要抓住引起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而不是作無謂的殺戮。現指要做好事情就必須從千頭萬緒中抓住關鍵,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