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到德國上小學時,我非常擔心:他沒有任何德語基礎,聽不懂別人的話,也無法表達自己。而且他即將插班到二年級,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交圈,他會不會感到失落和孤獨?他的自信心會不會因此一落千丈?他那活潑外向的個性會不會受到壓抑?
創造每一個機會讓孩子成長
幸好德國小學的學習制度使得兒子在完全不懂德語的情況下仍然得到了良好的開端:一是學習制度的靈活性;二是有大量的自學課。靈活性是指兒子游學在一二年級之間,數學在二年級上,德語在一年級上,這樣在語言方面可以從最基本學起;在課程安排上,一二年級每周有14節課自學,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方便老師對小朋友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德國二年級的數學在兒子眼里很簡單,作業做得奇快無比。老師發現了他在數學上的優勢,就延伸教他德語數字的拼讀,在作業本上把一到一千的單詞寫出來。兒子把這些嘰哩咕嚕背熟后,在數學上的優勢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他聽得懂老師上課時出的口算題目,還開始搶著舉手回答問題了!
盡管學校沒有給兒子安排補習課,但在老師的配備上卻頗費苦心:學校為兒子的德語自學課安排了兩名老師。由于兒子的德語基礎太差,兩位老師進行了分工,一位負責輔導兒子,另一位輔導其他學生。我每天檢查兒子的作業本時都會發現有新單詞,以為是他從黑板上抄的,結果兒子認真地搖搖頭:“媽媽,我現在的學習進度是古特朗夫人幫我制定的,這些詞不是從黑板上抄的,其他小朋友都會寫,所以老師沒必要寫在黑板上。”兒子告訴我,全班學生中,老師只有在對他發音時會特別慢,好讓兒子看清口型。為了讓兒子理解德文單詞的意思,老師還常借助各種夸張的表隋、動作。在學習字母“z”時,老師教了一個新單詞“Zehe”,老師比劃了半天,兒子的眼神還是一片迷茫。最后,老師索性把自己的鞋子脫了,指指腳趾。兒子才終于明白,原來“Zehe”是“腳趾”的意思!
發現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
德國學校特別關注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并及時對其進行肯定,從而達到強化行為的效果。在到德國前,兒子大概從不知道自己身上竟然有這么多優點。
第一周,老師表揚兒子能很快融入到班級,說他通過觀察來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并能很快跟上節奏;第二周,老師表揚了兒子的數學,說他做得又快又正確;第三周,老師表揚了兒子的書寫,說兒子的德語書寫是全班最好的……
第三周發生的一件事讓兒子印象深刻: “周五最后一節課,老師帶了一盒糖到班里,然后開始點名,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上前聽老師說一段話,我猜可能是表揚,因為每個人都很開心。說完后,小朋友就從糖盒子里摸出一顆糖。輪到我時,我站起來走過去,聽不懂老師說的話,但他說完后沒讓我摸糖,而是另外遞給我一大塊巧克力!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拿到巧克力,而且這么大一塊!我好高興!”
老師到底表揚了兒子什么?兒子從書包中拿出一張彩色紙片,上面印著一只烏鴉——德國小學每個班都有一個象征物,兒子班里的吉祥物是烏鴉。蓋著烏鴉印章,表示這是來自老師的“紅頭文件”。上面有一句話:“Du hast sehr fleissig gearbei-tet!”(你學習很勤奮!)原來,巧克力是給班上最勤奮學生的獎品。可別小看這塊巧克力,它使得兒子更加接受我每天布置的額外作業。
讓我驚訝的不光是兒子德語的進步,還有他思維方式的變化。聽寫小測驗后他說:“我這次居然對了4個單詞!好厲害啊!”同樣的事情,過去在中國時他常常會說:“這次只對了4個單詞!真糟糕!”在德國,他更加關注能做什么,而在中國,他關注的是哪些地方沒有做好,這其實是老師、家長及社會關注點在孩子身上的反映。最初,我擔心在全新的參照系統中,兒子以前的優勢會喪失。但現在發現,老師善于發現他的每一個微小進步,在老師鼓勵的眼神中,兒子好的方面不但繼續得以保持,以往不足的方面也在逐漸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