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清崎曾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指標。換句話說,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錢仍然不斷地給你買來更多的自由、幸福、健康和人生選擇的話,那么意味著你的財商在增加。”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些定義,你就會發現:我們培養孩子財商的目的絕不是想讓他們成為拜金主義者,而是讓他們懂得正確認識金錢以及如何運用金錢的規律,去創造財富,使自己能夠過上富足、自由的生活。國外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猶太人讓孩子延后享受
猶太人財商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謂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這也是猶太人成功的最大秘訣。
他們會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后,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后的結果是你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這是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法國人教孩子學會花錢
克里夫婦兩年前曾給他們的一對雙胞胎兒女各自設立了3000法郎的“獨立賬戶”,時下兒子的賬戶上僅剩下1800法郎,女兒的賬戶上卻還有2500法郎。克里夫婦并沒有據此簡單地批評兒子、表揚女兒,而是對他倆的消費情況作了具體的分析:兒子盡管在兩次消費中有“超前”之嫌,但多數消費合情合理,他享受到了理應享受的生活樂趣;相反,女兒近來總是“勒緊腰帶過日子”,連必須的學習用品也合不得買,更不用說娛樂享受了,因而從總體來說她的生活質量遠不如她的弟弟。隨后夫婦倆對兒女作了針對性極強的指導,讓兩個孩子明白:要學會作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這是克里夫婦正在進行的“家庭理財課程”。
事實上,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程”早在三四歲就開始了。那時的孩子剛剛有“數”的概念并初步知曉加減法,已經懂得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了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幼童們第一次得到的零用錢可能僅為1~5歐元,從拿到這筆“小錢”開始,法國的父母就會鼓勵他們正當、合理地進行消費。當然,在消費之前免不了給他們出點主意。
日本家長不“賞錢”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到校外參加勞動賺錢。與美國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學校的金錢教育中強調一種責任感。日本教育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學生的家務勞動是學生應盡的義務。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錢的話,這就是對家庭關系的扭曲。有的家長因孩子學習好而賞錢,這無疑是一種賄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的好壞、能否升入名牌學校等等,同家長給孩子零花錢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這是教育中必須正視的問題。
英國孩子“要花錢自己掙”
在英國父母的觀念里,讓孩子們感受金錢的來之不易,遠比讓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家長的給予來得重要。所以,家長一般都會將家庭的經濟狀況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給孩子零花錢也會取決于家庭狀況,家境比較好的孩子,零花錢會多些,家境差的就會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們的零花錢都應該通過勞動來換取。因為父母擔心,一旦金錢是不勞而獲的,孩子們將不能理解金錢和勞動之間的關系,不知珍惜所得,進而逐漸變為紈绔子弟。
大部分英國孩子都會使用手機,因此父母每個月就要為小孩支付10英鎊(約合人民幣140元)左右的手機費。這筆錢雖說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須用勞動去換取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間、修剪草坪、洗車和洗衣服等,他們就必然要小心地計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貴所得,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學會在付出與得到之間取得平衡。
新加坡讓孩子學會節儉
“節儉和儲蓄是美德”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終牢固不變。新加坡教育部、郵政儲蓄和銀行每年都開展全國性的校際儲蓄運動。許多新加坡孩子都成了儲蓄迷,他們為了防止自己花錢大手大腳,連提款卡也不申請。
美國家長循序漸進教理財
美國父母教孩子理財有一套循序漸進的規則:孩子3歲,父母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告訴他們金錢的重要作用及它的來之不易。4歲,讓孩子知道錢的面額,并讓他們知道,錢雖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必須有所取舍。5歲,讓小孩知道哪種面額的錢,可買到哪種東西,以及錢打哪兒來。6歲,讓孩子進一步認識金融貨幣,并學習簡單找零,常點很多零錢,明白在處理財務時會遇到許多困難。7歲,幫孩子認識標價,以及找打折扣品。8歲,讓孩子了解他們可做額外的工作來賺錢。如讓孩子在家門口放一個茶水攤,路過的大人一般樂于惠顧,他們并不是為了飲用,而是為了鼓勵他們的勞動。同時8歲的也該學著存錢,他們可擁有一個儲蓄戶了,家長可以帶他們去銀行,開一個監護賬戶,要他們知道銀行的所在。如此,他們可以定期去存錢,而且保管這個存折。9歲,讓孩子簡單地制訂一周的花錢計劃,并在逛街時學著貨比三家。10歲,在小孩子每花大筆錢前,讓他們從存小錢起積少成多。11歲時,他們基本上通曉買家與賣家的關系,認識電視廣告的事實,可試著在銀行定存。12歲的孩子已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零用錢,這時要教導他們做預算,有計劃的花錢。如孩子要買一個芭比娃娃,先得幫助他做預算,每周存錢,直到足夠買一個芭比娃娃為止。讓他們意識到為得到某些而儲蓄是很重要的,并知道如何使用和儲蓄。如果他們在周末的下午發覺已沒有錢用,不妨就讓他在下一周內身無分文,如此,他就會懂得責任和結果,知道用錢應該謹慎。總之,孩子們在理財方面有失誤也是難免的事。家長可以與他們一起探索和“決策”,和他們一起評估購物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