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各路車商在不斷推出新車的同時,各種誘人的促銷手段也讓消費者云里霧里。一會兒送VIP卡,一會降價一兩萬元,一會兒買車送保險……如果你不想被車商稀里糊涂的“忽悠”了,不想平白無故的多掏冤枉錢,那么你有必要了解一下買車價格中的貓膩,知曉其中究竟有多少水分。只有盡量擠干水分,才能得到實惠的價格。
貓膩1:用加配置來提價
為了吸引消費者,很多汽車廠商用跳“脫衣舞”的辦法下調價格。一輛原本配置豐富的汽車,被一層一層的“脫掉”配置。比如減去真皮座椅,換成布椅;不安裝倒車雷達;只安裝單碟CD;甚至恨不得再卸掉兩個輪子。如此被扒得只剩下“內褲”的車型,居然還有個實惠的名字——“簡裝版”或“經濟版”。價格看上去比豪華配置便宜了兩三萬元,但恐怕沒幾個人敢買。即便有人要買,商家也會以各種方法游說消費者添加配置。一旦你同意,于是這里加、那里加,綜合一算,價格就躥上去了,可能比原車價還高出一大截。最終,精明的廠家以增配加價法保持了既得利益。
[解說] 現在的消費者都追求個性化,車內裝飾需求很大。比如車窗貼膜,換六碟CD音響或者DVD,安裝倒車雷達等。其實,對于車商來說,賣車本身可能沒賺什么錢,但加這些配置卻能賺取不少利潤。因為有些小配件的設計很討人喜歡,如果投其所好,買的人會很多。比如漂亮的座椅布,如果人們喜歡玩新鮮,可能一下子會買兩三套。
據統計,現在售后服務的收益占銷售利潤的60%,其中軟裝飾加配置的利潤可達50%,而維修收益占利潤的35%。這樣,人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不少車商寧愿賣車不賺錢,或者倒貼,這是墻里虧損墻外補。當然,車商完成銷售額度,按月度、季度、年度結算,還能得到廠商5%-7%的返利。如此,車商的利潤就能保證了。
貓膩2:用加急費來換時間
新車上市前,車商總是濃墨重彩地宣揚其優良的品質,從性能、動力到安全等。想買車的人如果有看中的車型,自然是絡繹不絕的前往各大銷售店看車、訂車。買車人一多,生產自然跟不上,供不應求讓大家感覺到了好車也是緊俏商品。這時,銷售商會提示你,先交定金,如果急著想馬上拿到車鑰匙,那就得出點加急費。你若等不及,只有拿錢來買時間了。
[解說] 買車加價的情況早幾年曾經流行過,不過現在基本上不存在了。當然,不同的4S店之間,同一款車的價格會有所差別。這是因為廠家會給出一個指導價,銷售一般不能低于此價,如果銷售店超額完成指標,廠家給的返利就多,銷售商就能在指標之外有限度的降低車價。不過,如果價格沒有優勢,大家平起平坐,那么車商會推出不少增值服務來吸引消費者。比如買車帶買保險,保險費可以打7折;在規定的區域內,如果發生汽車拋錨,可以給予救援支持,免費叫拖車;買車送價值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會員卡,可以享受免費洗車,參加各種自駕游活動;幫忙解決罰單問題等。
貓膩3:用等待來穩定價格
車是落地就貶值的“奢侈品”,新車上市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廣告已經鋪天蓋地了。各大汽車網站還有所謂的新車“諜照”,勾引那些愛車的發燒友。如果你跑到展廳,卻發現除了有一張巨幅新車海報外,并沒有實車銷售。看到的只是樣品車、非賣品,問什么時候能買到現車,答復是要簽了買車協議,交了錢之后排隊等候,少則1個月、多則半年,于是你的耐心和渴望在等待中飽受煎熬。
[解說] 這是廠商運用了“饑餓”銷售法。在大做廣告后卻沒有現車可買,讓消費者的期望不斷膨脹。這樣,可以讓價格堅挺,不容易導致降價的惡性循環。當然,銷售商也樂開懷,因為價格穩定,利潤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