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汽車集團作為我國汽車生產最早的幾個基地之一,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在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獲得蓬勃發展、其他國內汽車集團快速壯大時,南汽在中國市場卻遭遇了尷尬,除了南京依維柯表現尚可,其他幾個子公司的業績不敢恭維。然而在買入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后,南汽重新打造新品牌的決心和角力中國汽車市場的魄力不可小視。
南汽集團的產品布局
一提到南汽,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南京躍進汽車。1958年進入市場的躍進卡車,是我國第一個卡車品牌,曾領跑國內輕卡市場30年之久。但后來,其產品在市場上面臨邊緣化。
2006年9月,南汽集團與意大利依維柯公司簽署協議,進一步深化雙方之間的合作,將南京依維柯與南汽躍進業務進行整合,成立新的南京依維柯公司。整合后的南京依維柯,將以“依維柯”、“躍進”雙品牌運作,躍進品牌可以通過依維柯遍布全球的經銷網絡進入國際市場。另外,2005年南汽斥巨資推出的凌野重卡品牌,盡管市場銷售不暢,但是新成立的依維柯公司決定保留凌野品牌,給凌野注入新技術,完成技術升級,用于沖擊中端重卡市場。
1999年4月南京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意大利菲亞特汽車股份公司雙方各持股50%,標志著南汽正式進軍乘用車市場。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南京菲亞特汽車共有四個車型,與其他汽車公司相比,無論車型數量還是產品定位、布局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是這幾年南京菲亞特市場份額有限的原因之一。南汽新雅途推出的幾款車型在市場上的處境也是不妙。
透過南汽產品線分布圖可以看出,在中國市場講究新車型、講究品牌影響力、講究性價比的情況下,南汽這幾年的困境可謂非一日之寒。
放棄躍進自主品牌
力挺名爵國際形象

在國家鼓勵自主品牌發展的背景下,南汽將經營多年的知名自主品牌躍進整合到南京依維柯旗下,在很多人看來有點難以理解。了解內情者知道,躍進品牌不斷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深厚技術力量的長期支持。從這一點上來說,將躍進品牌放到南京依維柯門下,利用人家的技術力量進一步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由于控制權不在自己手里,即使哪天躍進品牌還能重塑輝煌,恐怕也非昔日令國人驕傲的躍進品牌了。當然,放棄躍進品牌的控制權,不等于南汽就放棄了發展自主品牌的計劃。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5300萬英鎊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世界著名汽車公司,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的資產和技術,即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及其發動機生產分部,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著名汽車企業的先例。南汽方面希望通過這一便捷途徑,快速打造屬于自主的中高端國際汽車品牌,利用他們的資源,力挺名爵汽車的國際形象。南汽收購羅孚的案例,也為國內其他汽車企業拓展國際戰略,闖蕩國際市場,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整合內部資源
發力七大板塊
任何企業在遇到困難時,解決的辦法不外乎兩種:整合內部資源和借助外部力量。南汽這幾年遭遇的困難大家有目共睹。南汽人自己也著急,心里也明白,在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外力之前,先行整合內部資源,無疑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于是將現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形成七大板塊,明確具體奮斗目標。以南汽研究院板塊為例,南汽副總經理王秋景明確提出,汽車工程研究院的具體目標是:在1-2年內取得國家級技術中心資質,在2-3年內建成一個國家級工程中心(汽車電子工程中心或動力總成工程中心);基本完成2-3個MG下一代新車型,1-2個商用車的開發;基本掌握汽車集成開發、動力總成電子控制和汽車電子平臺等核心技術;建立適應各個業務板塊的新體制、新機制;形成南汽有效的三級自主創新體系。
南汽的未來愿景
盡管有南汽與菲亞特決定各增資30億元發展南京菲亞特的傳聞,但到筆者發稿為止還沒有明確的信息。然而菲亞特加快進入中國的決心卻很明顯:2007年底,Grande Punto、Bravo、Linea三款整車將進口中國;2008年底,Grande Punto、Linea將實現在中國本地化生產;阿爾法·羅密歐159從進口整車過渡到在中國生產。另外,在南京依維柯的藍圖中,躍進卡車和依維柯輕客互為補充,今年將以10萬輛的產量沖擊商用車市場,同比增幅在20%以上。
總之,盡管南汽集團遭遇了困境,但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這么好的大背景下,人們相信,只要尋找到一條適合南汽發展的路,南汽的前途還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