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年7月1日起,多項關于汽車消費的新政策浮出水面。7月1日,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暫行條例》與國Ⅲ汽車排放標準正式實施;公安部下發的《服務群眾十六項措施》中車牌終身制這一項于7月1日起實施;同時,去年實施的、至今爭議頗大的交強險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今年7月1日起將在全國統一實行交強險費率浮動機制。這么多汽車消費新政的實施如狂風般一起襲向消費者,勢必影響下半年車市。
一考新車船稅
延續了近21年的車船使用稅從今年7月1日起停止征收了,取代它的是隨交強險一同繳納的新車船稅,稅額上限比原先提高了一倍。新車船稅開征之后,養車成本每年將增加數百元,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客車的平均稅額提高一倍。比如7座以下的轎車,原先的車船使用稅最高可征收360元,但7月1日后最高可征收660元。
其實,車船使用稅是一種財產稅,在我國由來已久。車船使用稅根據車輛和船舶的不同種類確定不同的計稅金額,實行每年征收。7月1日后,車船使用稅以及車船使用牌照稅將兩稅合一。此外,征繳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今后車船稅將與交強險捆綁,由車主買保險時向保險公司繳納。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車船稅調整方案很“討巧”:以取消早已名存實亡的自行車車船稅,來換取機動車車船稅的上調,新車船稅此舉更能體現社會公平。此外,在當前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48億輛,并且增速保持20%以上的情況下,作為一種經濟調控手段,適當提高車船稅具有積極意義。
此次機動車車船稅上調,受影響最大的是私家車主。目前我國私人機動車近1.13億輛,占機動車保有量的76%。而擁有私家車的人,很多都是普通工薪族,并非富人。很多車主抱怨“養不起車了”,強加于私家車上的稅費太多了。
在車價不斷下跌、城市交通擁堵日漸嚴重的今天,轎車稅費的成倍增長,無疑將會對消費者購車產生影響。更有人認為,車船稅上漲的信號意義明顯,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動作。從去年的消費稅到今年的新車船稅以及今后將要開征的燃油稅,再加上居高不下的油價,這些綜合因素將對車市產生足夠大的影響。
不過也有人認為,新車船稅雖說增加了車主的養車負擔,但平心而論,每年幾百元對于車主來說,并不算是太大數目。一位準車主告訴筆者:“該買的還是要買,不會因為增加了幾百元的負擔而改變購車計劃”。一位經銷商坦言:車市銷售情況不會因此波動,尤其是高檔車市場,不會有任何影響。相比去年的消費稅以及今后可能征收的燃油稅,車船稅對車市的影響要小得多。
二考排放新規
按規定,從7月1日起,全國將實施國Ⅲ排放標準(歐Ⅲ標準與國Ⅲ標準基本一致),但由于油品質量跟不上,國家發改委將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采取“先中心城市,逐步擴大區域,油到車到,最終覆蓋全國”的方針。國Ⅲ標準的尾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比我國目前執行的第Ⅱ階段標準尾氣污染物排放限值降低了30%。
實行新的排放標準已喊了幾年,相信這個政策對車市已經產生影響。最近消費者買車,購車心態已經起了不小的波瀾,對于尾氣排放標準都特別重視,儼然把它當成了購車的一項重要指標。“我現在買車就買達到歐Ⅲ標準的車,這樣可以一勞永逸。”一位近期打算買車的林先生如是說,更有人急著實施換車計劃。
相比新車市場,一些地方的舊車市場反應更靈敏。近來二手車商都特別關注新政策的進展程度,并準備隨時調整收車價格。特別是7月1日將執行新尾氣標準的消息傳出以后,化油器老車的價格一下子跌了好幾千元,收車價格也壓低了1000-2000元,在用化油器老普桑、老富康、面包車的車主都急于在7月1日前出手。
筆者從多個汽車經銷商處了解到,盡管他們正在銷售的車型等待著環保部門的最終認定,但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多款車型已經達到了歐Ⅲ標準。業內人士稱,目前我國合資生產的轎車中大部分已經達到了歐Ⅲ標準。國內汽車廠家的產品也有八成以上能在技術上實現達標。不少經銷商表示,歐Ⅲ標準的實施對新車的銷售影響應該不大。
這項新政對貨車和微型車的影響較大。由于技術上固有的缺陷,商用車應對歐Ⅲ標準比乘用車面臨更大的困難。有不少商用車生產商表示,將升級到歐Ⅲ標準。也有商用車經銷商稱,目前商用車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還不多,不少客戶在購買輕卡時點名要達到歐Ⅲ標準的,因此近期的銷量受到較大影響。
排放標準新規有望集中釋放一部分換車人群的購買力。從歷史經驗來看,北京去年提前實行歐Ⅲ新標準后,就曾形成一次購車熱潮,因此新政有望給車市注入一劑強心針。
三考車牌終身制
近日,公安部下發了《服務群眾十六項措施》,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機動車報廢后,機動車所有人可以按規定申請繼續使用原機動車牌號”,這對競買吉祥號碼的車主或喜歡自己原有車牌的車主來說是個好消息。同時,對于不少持有A、C等老牌照的司機也是一個喜訊。
據了解,以往機動車報廢后,原有號牌隨即注銷,車主買新車后只能換領新號牌,費時、費力、費錢。7月1日后,車主想保留自己原號牌的愿望就可以實現了。車管部門有關人士說,車號牌終身制是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對群眾有利,手續簡單,將原來資料過到新車即可。不但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精力,而且提高了交管部門的行政效率,也更利于提高號碼資源的使用率。

但由于這項新措施剛下發,其具體執行辦法還未出臺。不少消費者表示,申請使用報廢車牌號手續的費用問題是最重要的,如果申請使用報廢車牌號的價格與上新牌的價格相差無幾,那就不會再使用舊牌,除非舊車牌號非常好。而如果手續等相關費用適中或者可以接受,則會用舊車牌,因為換新牌后會帶來很多麻煩,而且很多個人檔案要更改。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具體執行辦法合理,那么此規定將會獲得無數消費者的青睞。現在上海地區新車上牌需要4萬多元,幾年后的廣州、北京等大城市也許會和上海一樣,汽車擁有量會趨于飽和。屆時,肯定會限制上牌量,上牌費用可想而知會有多高。
對于消費者來說,養車成本是越來越高了,各類稅收及油價的不斷上漲,已經讓不少中低收入的車主倍感壓力,換領新號牌成了車主心頭另一塊大石。因此,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用舊車牌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據業內人士預測,這一措施的出臺將會給競拍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不僅將拉高“靚號”車牌的拍賣價位,同時也會帶熱車牌二次轉讓市場,對搞活車市無疑是一大利好。
四考交強險浮動
已實施一年的交強險,深陷市場爭論的泥潭,聲討交強險存在“暴利”及“信息不透明”之聲不絕于耳。對普通車主來說,交強險的通俗含義是:凡上路行駛的車輛,都必須辦理此險。自交強險問世以來,其出現的必要性就引起很多專家的關注,褒貶不一。
“交強險有失公開、公平、公正,政策值得檢討。”經濟學家孫飛認為,交強險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法制和保險市場法制建設的不完善,亟待建立健全的法規體系和具體的游戲規則,以維護保險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一項調查表明,有多達四成的準車主表示,交強險影響到他們的購車意愿。面對壓力,保監會終于按捺不住了。表示為了確保交強險更合理的實施,從今年7月1日起將在全國統一實行交強險費率浮動機制,交強險費率水平將與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道路交通事故掛鉤,交強險上下浮動比率最高可達30%。
針對交強險的浮動費率,市場傳出爭議聲音:一是“天天開車在路上跑,一年之內連一個小錯誤都不犯不太可能。所以,所謂的費率浮動可能是變相的漲價。”二是“罰容易,獎很難”。大多數車主認為,三年無違章方能降低30%費率等條件苛刻,要享受到保費的優惠實在太難。另外,對于浮動費率的執行,有業內人士提出了疑問:“保險公司如何知道車主以前是否發生過責任交通事故或存在交通違法行為?”看來,如何達到保費負擔的公平,還有賴于各地車險信息平臺是否已經搭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