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太陽能的革命
家住濟南某小區的王先生至今清晰地記得剛轉入新世紀的那一次太陽能之爭。2001年,買了新房的王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在樓頂裝上太陽能熱水器,“既方便又省電”。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簡單的要求卻遭到了小區物業公司的斷然拒絕。
在當時,王先生并非個例,購房一族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未遂者大有人在。在濟南,大多數新建社區的物業都拒絕太陽能的進入,理由是“破壞小區的美感、破壞房屋結構、造成房屋漏水、影響居住安全”。
據統計,山東平均日照時間超過2000小時/年,太陽能資源豐富,發展太陽能工程條件得天獨厚。中國太陽能產業標志性人物、山東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對此憂心而無奈:“太陽能熱水器進小區受抵制,為此而煩惱的不只皇明太陽能一個廠家,受到抵制的,也不只濟南一個城市。我們理解小區物業抵制太陽能的理由,但是我們不能容忍對綠色能源的持續浪費。”
黃鳴認為,“小區物業”和“太陽能”都是新的行業,兩個新行業遇到了一個新問題,這很正常。他預言,5年之后,山東一年使用太陽能的千瓦數,將相當山東年產煤的發電量。 “但必須有一種規范和引導的力量”。
一言中的。隨后幾年里,一系列政策與法規奠定了太陽能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山東太陽能發展與利用神速。2005年11月,山東建筑節能新規正式實施,鼓勵發展和應用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及設備。2007年初,山東省第一個全面推廣使用太陽能技術的政府文件在煙臺市出臺。煙臺在全市強制推廣的熱水器一體化設計和施工,要求新建住宅建筑項目在建設之初,將太陽能熱水器的設計、安裝,作為建筑整體設計、施工的一部分加以考慮,有效解決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規劃不協調的難題。到2010年,煙臺市預計需新建住宅4000萬平方米以上,按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后平均每戶每天節約2度電計算,全市每天可節電100萬度以上。
種種規定無疑給新建住宅提出了要求,山東建工集團副總經理王目遠說:“可以這樣認為,這一規定如果各地強力推行,將從房屋的建設源頭上解決問題。”
有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刺激,山東成為太陽能熱利用大省。目前中國太陽能利用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0%左右,山東占國內市場的20%左右。2006年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累計推廣太陽能熱利用產品500#-平方米。經過多年的發展,山東形成了山東皇明、力諾瑞特、桑樂、億家能一大批太陽能龍頭企業和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名牌產品。
在生活領域的推廣應用給太陽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市場。太陽能熱水器已大規模得到利用,太陽能集體浴室、道路照明、空調等也正步入人們生活,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穩步推進,太陽能發電已經開始起步,太陽能發動了一場山東的新能源革命。
資源困境下的開源與節流
伴隨著GDP的快速增長,山東對資源的憂慮與日俱增。特別是2005年初,山東省統計局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4年山東省總能耗超過江蘇、廣東,能源消耗總量首次超越了生產總量。山東成了能源凈輸入省,成為僅次于河北的全國第二大能耗省。這令一直以能源大省為發展優勢的山東人大吃一驚,開始逐漸體會到資源緊張的窘迫。
與經濟強省廣東、江蘇相比,山東能源結構單一,電力供應全部依靠火力發電,而且在火力發電的過程中,只有40%的煤炭能源轉化為了電能,這種對煤炭的高度依賴也造成了山東耗能的激增。但從目前看,全省煤炭儲量310億噸,經濟可采儲量只有40多億噸,如果按年產原煤1.5億噸計算,只能開采不到30年。
不只煤炭,山東其它的資源也頻感危機。人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為4.9萬元,僅占全國人均值的49%。除原煤、菱鎂礦、熔劑用灰巖、巖鹽、石墨、石膏等十幾種礦產儲量較豐富外,其他礦產資源都有缺口、不能滿足需求。
山東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34立方米,占全國人均數量的14%。按照國際評價標準,山東屬于人均水資源量小于500立方米的貧水區,水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不到維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本水量的三分之一。
資料顯示,中國目前萬人GDP耗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要是能降低到兩倍,中國就不缺水;萬人GDP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同樣只降低到兩倍,中國就可以不缺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外乎兩個:節流與開源。
山東的工業是主要耗能產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工業消費占84.2%,工業中的耗能大頭又在制造業。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少安認為,提高低能源消耗先進制造業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可能短時間內完成,目前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依靠現有企業節能降耗來解決資源緊缺的現實難題。
2006年,山東節能降耗取得新成效,萬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從政府層面上,山東節能降耗兩步并進。一是加快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對新上項目一律進行能耗預審核,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發展,新上高耗能項目設備工藝和能耗水平必須達到國際或國內一流水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服務業和生態農業,突出發展循環經濟。
二是加快節能技術的創新和推廣。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和產學研聯合,集中力量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關鍵技術、成套裝備和工藝流程,推廣應用一批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節約現有資源的同時,山東對新能源、新資源的研究開發緊鑼密鼓。山東到目前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企業100多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遍及全省工業、交通、農業、城鄉建設和居民家庭等各個領域。山東沿海岸線已建起風力發電場10多家,小型風力發電機組近百臺。1983年建成投產乳山市白沙口潮汐發電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座潮汐發電站。兗礦集團的甲醇生產能力到2010年有望達400萬噸,滿足全國預期需求量的一半以上。
此外,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可望盡快改變山東一次性能源單一的狀況。面對水資源的匱乏,山東正在努力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黃河調水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以求通過這些開源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擁有量。山東是全國海水淡化應用最廣泛的省份,目前共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6處,日淡化海水3.2萬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57%。
節約型社會之出路
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吳季松博士認為,“目前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其實質不是單純的經濟和技術問題,而是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要解決面臨的危機,人類必須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具體到每一個人,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崇尚節約。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數千年的小農生產生活方式和勤儉節約的傳統教育,中國人并不缺節約的意識和行為。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是,在個人領域人人都很注意節儉,但具體到社會化生產中,特別是從事帶有公有性質的活動時,往往出現隨意浪費的現象。這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對此表示,在節約問題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截然不同的行為,根本原因不在于個人,而是社會制度使然,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表率和制度的約束。
最新的研究表明,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基本上是發達國家平均數的兩倍。日本人為什么能夠如此節約?資源的極度缺乏養成了日本民族節約的傳統。而日本人的節約,政府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日本的一些政府機關把空調溫度都設定在最省電的溫度;為節約政府開支,日本一個城市市政府職員承擔起市政府的清潔工作,輪流利用下班前15分鐘打掃。此舉每年為該市節約350萬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