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香港浸會大學來濟南舉辦山東招生說明會,今年該校在包括山東在內的20個省市計劃招收130人。
早在今年1月份,香港城市大學就來到濟南“掐尖”,開始它內地招生宣傳第站。這是今年所有面向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中“下手”最早的學校。香港城市大學計劃今年在內地招170人,其中山東文科生2人,理科生4人。
近兩年,香港各大學熱追內地考生,紛紛到內地來“掐尖”,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內地招生計劃都比去年有所增加,紛紛用提高獎學金的“銀彈”政策來提高其身價,以拉攏“狀元”生源。為吸引山東省高考狀元,香港城市大學推出“狀元獎學金”,山東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報考香港城市大學并被錄取的,將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約為44萬港幣。香港中文大學則向每名在校的獎學金班學生頒發相當于學費住宿費及生活津貼在內的資助,總值50萬港元。而香港理工大學獎學金的上限也將由每年10萬港元增至11萬港元。
剃頭挑子沒有頭熱,內地考生對于香港大學的追捧也到了狂熱的地步。2006年,全國有1萬多考生報考了香港大學。據香港科技大學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香港科技大學在內地招生150人左右,而收到的申請已經有6500多個。而這樣驚人的考錄比,也在香港多所高校中上演。據一項調查顯示,65.53%的考生和家長更傾向于到香港讀書 內地學生紛紛東南飛,直逼中國名牌大學們的心理防線。
香港大學為什么這么香?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香港為什么愛上內地人才?
香港高校到內地“搶狀元”是學美國的方式,原來香港的大學也沒有這么靈活以前香港的高等教學跟國內基本沒有什么交往,最初也是關起門來辦學。而美國人認為,全世界最大的生源就在中國,中國內地就在你旁邊,這么好的生源你不去爭取?這種辦學思路刺激了香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高校開始在內地招收研究生,1998年開始招本科生,但只是作為實驗教學,每年選取30人作為獎勵金計劃的資助者,主要通過清華、北大交換學生入學。1999年的香港,剛剛經歷了金融風暴的洗禮,本地人才短缺,當年12月,香港政府就推出“輸入優秀人才計劃”,面向全球,但主要著力點在于吸引內地人才。2001年6月,特區政府又推出了“輸入內地專才計劃”,專門引進資訊科技和財經服務兩方面的人才。
到2002年,香港大學發現內地生源質量很好,因此首個向中央成功申請到自主招生和招收自費生。
2003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從最初的限定在內地6個省市到2007年增加至25個省市,現在對于很多優秀的內地學生來說,除了清華、北大,他們在填高考志愿時又多了一個新選擇——到香港上大學。
2006年11月27日傍晚,著名鋼琴演奏家朗朗成為香港“優才入港”計劃第一人領取到“香港居民身份證”。2006年7月,港府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這也是特區政府自1999年以來實施的第四份引進人才計劃。新計劃根據年齡、學歷及專業資格、工作經驗、語文能力、個人成就及貢獻等記分,最高分為165分。這項計劃一方面以“成就計分制”吸納內地的體育、音樂、演藝及文化名人來港,一方面以“綜合計分制”招攬經濟領域內不同范疇的技術型專才,每年限額1000人。
2007年,香港十所高校預計在內地招生1300-1500人,而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從2005年開始,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逐漸受到高考狀元們的青睞。香港著名專家丁學良說,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原來是對全世界的人才開放,因為政策的原因,唯對內地不開放。香港回歸之后“優才人港”政策針對的內地的優秀人才,一般從事很實用的行業。目前“優才人港”規模比較小,層次不太高,影響還看不出來。
內地學生為什么青睞香港?
香港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是環境,許多在美國的華人學者都很愿意到香港來教書,香港為教職工支付的錢比美國還高,把有名的教授請回來,大學排名就會提高外界對香港高校的印象就會不一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就在香港中文大學出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張五常在香港大學余英時在香港中文大學。
不可否認的是香港各大學豐厚的獎學金也是吸引內地學子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香港獨特的經濟環境,良好的就業前景,教育投資的預期回報率并不低。內地學生就業時大都將留港作為首選,而且機會確實很多,薪水也較高。據說,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平均月薪為3-4萬港幣而目前有1/3的內地學生留在了香港。
一位家長說,香港的學費雖然貴,但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與國際接軌在香港讀大學比起到國外留學,更容易適應,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意識,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較強,也更容易就業。
出生于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小侯,現在是香港大學學生,到港一年花費12萬港幣,除去5萬港幣獎學金,其余都由家里支付。小侯在港大學的是國際商業環球管理,讓他高興的是,他一畢業就有機會進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在那里工作幾年年薪就能達到三四百萬港幣。
另一個在香港大學讀研究生的濟南學生吳疆,一年花了家里十二三萬元港幣。吳疆去年從山東大學本科畢業,來港讀學制一年的授課式研究生,讀年就能畢業找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吳疆說,來港讀書就像拿到一張名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這里有機會進入世界頂尖銀行工作,就是回內地,也很有優勢。不過這些天他在香港應聘很多次都沒結果過兩天他準備去廣州和北京看看。
港校熱后的冷思考
內地學生報考香港大學的條件不低,除了對學生的高考分數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都設置了面試這一關,所以取得入港上大學的機會也是很難得,不過在人人都爭相赴港念大學的勢頭下,還是有部分學生權衡利弊后留在內地的大學完成自己的學業。
內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在制度方面。目前,內地高校的計劃經濟色彩依然比較濃,比如學校領導體制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學科和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等,都由政府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統”的成分多,而香港高校完全按照英美等國家的辦學模式運行,學校自主權大,招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計劃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也相對靈活,學校可以根據社會需求自主調整。如一個學生隨時可以在求學過程中申請到國外做交換生,或者申請休學去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但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這種完全沒有約束的學習環境,很多學生反而會因此而迷失。一旦喪失了“狀元”的優勢,甚至當優勢變成劣勢時,恐怕大部分人水土不服。
不過,港校熱也引發了內地名校的“鯰魚效應”,2006年流傳的“香港大學將北大、清華掃為二流大學”說法雖然夸張,但確實給內地大學金牌的“老字號”上潑了一瓢冷水,讓他們從熱衷的興建大學城,吸引公眾人物當教授,當學生等浮躁中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