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韓國導演金基德有個新片,名字就叫《時間》。這個片子還沒來得及看,聽說講的是一對男女女的認為這個男的不愛她,于是就整容后改頭換面試探這個男的,發現這個男的記憶深處還深深熱愛著原來的自己。這個女的認為找到了真愛,于是把真相告訴了男的,男的為了報復,也整容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于是女的便不停地去跟男人約會,以期望找到的是他。
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它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這其實也是一個邏輯問題。如果個人失憶,那他是不記得過去的時間的,如果他記得過去的時間,則他定存有記憶。因此時間不會使人失去記憶,反而會加深人們的記憶——真正使人失去記憶的原因之一是腦震蕩。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是一本非常難啃的哲學著作,里頭七繞八繞地記錄了他頭腦中最寶貴的思想記憶。他說:“時間是虛無的,時間只因在它之中發生的事件而存在。”而記憶也是一個事件,它是作為對發生的事件在頭腦中的閃回事件而存在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海德格爾的話,時間只因在它之中發生的事件(包括記憶這類閃回事件)而存在。如果人類沒有記憶,時間的確墮入虛無之境,至少是對人類失去意義的。所以說,記憶是時間流的產物,時間越長,人類積累的記憶沉淀越多,文明也因此產生并且源遠流長。
海德格爾的著作也反襯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人類思想的記憶,它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風化,反而是思想能量的巨大展示。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完全可以看作一部宏大敘事的記憶史,它必然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豐厚。
真正使記憶風化的原因之二是什么?其實不是時間,而是有意識地泯滅。即必須忘掉,這是人類的天性。比如,有些記憶是與痛苦有關的,人必須忘掉才能活得更好,所以人會有意識地掐掉記憶的火苗,但又不愿意承認這是“個人的主動選擇”,因此把事因賴到時間頭上。誰讓時間是沉默而無言的呢,它既無法開口,也無從辯駁。
時間在我看來,它相信自己能解決一切問題,而人類也這樣認為,因此,一切矢口否認之舉都可以交給它來處理,于是,它也因之變成了最大的秩序。所以人們說,時間無敵。
在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之間,時間的長度容納了個人的情感,集體的命運,人類的前景,正是由于時間的無窮大,賦予和刺激了人類去施展各種想像力,而認為時間會使記憶風化的人,在有他是傻瓜的證明提交之前,我愿意欣賞地認為,這是他高超的想像力在作怪。